正文 第六章 申論(下)(3 / 3)

需要注意的是,要將所有總結出來的方法、技巧靈活運用於實際練習中,否則這些所謂的方法就是廢話一堆。

四、言語表達能力

語言是文章表達思想的工具。對於任何寫作活動來說,語言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申論寫作自然也不例外。

申論考試要“發揮”得好,沒有較高的語言水平是不可能的。從申論考試的題目來分析,申論考試中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都要通過文字表達來體現,因此,語言表達能力是申論考試中的一個重要測評要素,在各個題目中都會賦予其一定的“分值”。對於這一點,考生應有明確的認識,要弄清題目的要求,在備考過程中通過必要的訓練,提高、優化自己的書麵語言表達能力。

申論考試,要求考生能夠依據給定材料做“片斷”陳述和“成文”論述。但無論是“片斷”還是“成文”,申論考試都屬於文章類,而不是文學類,也就是說,要求考生掌握的是議論型、說明型和實用型語體,而不是描寫型的審美語體。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考生應以說明、陳述、議論等語言表達方式為主體,表達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申論作答,不能“借題發揮”,不能拋開“材料”寫成“隨筆”。有些申論作文得分不高的原因不是文章不好,而是不符合論述文的語言要求。

總體而言,申論的語言表達應該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準確。所謂準確,是指語言傳輸的信息絕不能有歧義。其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員、範圍、性質、程度等必須明確,解釋要具有唯一性。讚同、反對、肯定、否定,必須鮮明,不能含糊其辭。

2.簡明。所謂簡明,就是要剔除語言中一切冗餘信息,將主要的信息突現出來。要力求用最精要的文字符號實現預定的表達目的。

3.規範。所謂規範,有兩層含義。一是文章中使用的詞語要符合說話者的身份,適於審閱者需要;二是要語出有據,不用方言,避免俗語,力戒生僻用語。語言應以得體、鄭重為上。

4.清晰。所謂清晰,是指用語的條理清晰,應能把握主次,辨明因果,從表達目的出發,安排句序、段次;語句之間、段落之間都要體現出合理、嚴謹的邏輯關係,力求將意義傳達到最佳。

5.和諧。所謂和諧,是指文章的理、據相諧。理,是觀點、意見;據,是材料、實際情況。後者是對前者的支撐,二者要有必然的、內在的聯係。“理”之正確與“據”之充實,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第四節真題舉例

從曆年公務員申論考試真題看,把握申論考查的大致方向,我們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中”:

一、中央精神

申論考試自誕生之日起,其特殊的考試性質就天然地要求其主題必須貫徹落實(至少是體現)黨中央的基本精神和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自2000年以來,申論每年的主題都屬於近3年的社會熱點、改革難點和政策焦點,反映著複雜而又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申論考試命題的一個重要規律就是近年來考查的熱點問題多來自黨中央和國務院近3年出台的重要文件。例如2003年非典事件的深刻教訓之後,中央著力研究解決突發公共事件問題,並於2005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當年國考即2006年國考申論就考查了突發公共事件問題。

2006年2月,中央發布“一號文件”,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全麵啟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必須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措施,切實加強土地調控,解決建設用地總量增長過快,低成本工業用地過度擴張,違法違規用地、濫占耕地等問題。2007年國考申論就考查了規範用地問題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問題。

2007年5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開發工作方案的通知》,10月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七大報告,成為報告的一大亮點。2008年國考申論就以怒江水電開發為切入點考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新一輪中國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土地流轉問題上的政策調整,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的國考申論,就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土地問題和糧食問題。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2002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經濟領域的重點工作。所以,2009年對這一問題的考查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就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文件來看,會成為2010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問題的,可能有:如何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如何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如何發展社會事業(教育、就業、新型醫療改革、新農合、新農保等);如何促進產業振興(尤其是文化產業)等。

二、中等熱度

申論考試,總是以社會熱點為依托,綜合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和基本素養。因此,申論的背景材料一定會取材於社會熱點問題,或者與社會熱點問題密切相關。

當前最重大的熱點理論問題,無疑就是科學發展觀,因此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相關的問題,都有可能考到。從曆年國考的真題來看,恰恰反映了這一特點。2006年國考申論考查了突發公共事件問題,2007年考查的是土地征用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問題,2008年考查的是生態文明問題,2009年考查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問題(重點是糧食問題)。通過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這些熱點問題都是圍繞著最重大的熱點問題也就是科學發展觀而展開的。以當前重大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為依托,選取具體的切入點進行命題的方式已經成為申論考查考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主要趨勢。這一思路將繼續指導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命題。

但是,申論的選材不一定是當年最熱的問題。首先,最熱的問題,社會關注度高,考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對其有個全麵的了解,對該問題也可以發散出其他更高更大的問題。因此,選取這類最熱的問題,往往會造成區分度小的結果,這樣就不利於選拔能力強、素質好、知識麵廣的考生。另一方麵,社會上最熱的問題一般都是沒有定論的問題。申論考試主要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成不成熟,考查重點不在於你能不能有效地真正地解決某一個特定問題。

因此,關注中等熱度問題的意義可能會更大。中等熱度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麵,即前兩年的熱點問題和當年的非最熱問題。因為前兩年的熱點問題,反映了人們的關注度,說明該問題的影響麵;同時,該問題很有可能已經基本解決了,因此,可以作為考查公務員解決問題基本思路的考試素材。考查當年的非最熱問題,可以有效地選拔出那些廣泛深入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考生。

三、中性話題

作為一種嚴格的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形式,申論試題的背景材料所反映的問題大部分都已有定論。一般不會涉及過於敏感的問題。因為申論考試不是單純的知識型考試,也不僅僅為了特定和具體問題的結論而考試,它主要是試圖以考試的形式,通過審閱考生的答案,了解考生的思維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考題往往是大家在社會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問題,而且政府部門已經有較為明確的解決方案。而某一問題爭議太大,說明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都沒有明確清晰的解決思路,所有人都在觀察,都在慢慢摸索,逐步認識和解決。如果申論考題涉及這類問題,不同的考生就可能會發表南轅北轍的觀點,將無法真實地考查出考生的素質和能力。

申論考試的試卷需要專人去評閱,如果考題爭議太大,閱卷人和考生容易持有針鋒相對的觀點,那麼評閱試卷時很有可能有失客觀,傾向於否定考生的最終結論,而忽略了考生分析論證的過程。因此,考生在複習時沒有必要去浪費過多的精力於暫時沒有解決的問題和正在發展、解決思路還不清晰的問題上。

另外,一切特定領域的問題,考查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如純政治類問題,大致包括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問題、如何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如何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如何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問題、如何推進“一國兩製”的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的問題、如何發展對外關係和構建和諧世界的問題等。但是行政體製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設,包括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問題,應該有所關注。

四、中觀層麵

應試者來自各個領域,公務員本身也不是“通才”或者“專才”,申論考試命題者必須考慮到這些問題,不會設置過於宏觀或微觀的考題。過於宏觀的問題,比如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樣的問題容易使應試者誇誇其談,空喊口號,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法拉開檔次,隻能做表麵文章,無法體現應試者的真實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能達到公務員考試選拔人才的目的。過於微觀的問題,比如如何確定某一種食品的檢測技術或者某一種藥品的銷售價格,這樣的考題選拔到的人才可能隻是某個領域的專才,這樣會造成公務員考試既有失公平,又無法體現廣納賢才的初衷。

因此,“申論”題目必定是“中觀”的,出題者往往選擇兼具廣泛性、現實性、緊迫性的熱點問題。素材還具有非專業性。申論考試的考查對象多數是應屆畢業生,要求考生具有比較豐富的常識,但不會對某種專業知識特別傾斜。對於某些重要概念,材料會有補充說明,要注意後麵可能會有參考文獻。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申論的材料無論是中觀的還是微觀的,反映的都是宏觀問題,考生在申論複習中都要把握宏觀政策,要在宏觀政策和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去關注現實,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