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目錄[隱藏]

【簡介】

【原文】

【譯文】

【賞鑒】

【《洛神賦》的藝術價值】

【曹植簡介】

【書法作品】

【書畫版本補遺】

[編輯本段]【簡介】

三國時期文學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義名篇《洛

洛神賦圖神賦》[1]。《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據《文昭甄皇後傳》: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趁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

曹操的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早年歿(死)於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篤厚恭謹;曹彰,勇而無謀;曹植,聰明機警,卻嗜酒放縱;曹熊,身體病弱。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麵,十分淒慘。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裏還在翻騰著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後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曹植愛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沒有那麼大的膽量寫《感甄賦》。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曹植寫《感甄賦》,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汙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汙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後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裏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

第五,《洛神賦》一文,是“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誌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後來的人否定感甄說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隻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為妻。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後認定成洛神了。

文字部分

[編輯本段]【原文】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誌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