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保鏢27(1 / 3)

26

祝塘先生的小說何以吸引人

文/馬漢欽

去年我還不認識祝塘先生的時候,我有幸拿到了他的第一本小說:《月下天鵝與祝塘的絕版愛情》。鑒於朋友的介紹以及對作者的最基本的尊重,拿到這本小說後,我就隨手翻一翻——其實也就是隨時翻一翻而已。沒有想到的是,這麼隨手一翻,竟然愛不釋手了,想丟也丟不下來了。給我的感覺是:我被作者或者小說牽著了鼻子了,想不讀都難。我又一次回到了當年讀《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時的感覺——就是可以一坐幾個小時不動地去讀,不讀完就心不甘。當然,我這裏並不是說,祝塘先生的小說已經達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那樣的水平,我是說祝塘先生的小說具有一種類似的吸引力。我認為,對於文學作品而言,這種吸引力是相當重要的。試想:如果你寫的東西別人看幾眼就再也沒有興趣讀下去了,你寫作的意義和價值又怎麼體現出來呢?同樣是讀書,有興趣讀和沒有興趣讀,區別是很大的;讀的時候興趣的大小,其實也是大有區別的。我讀祝塘先生的小說,也就是帶著比較大的興趣去讀的。今年,祝塘先生又出版了第二本小說:《財哥的第一次婚姻》。我讀這本書的感覺和讀他的第一本小說《月下天鵝與祝塘的絕版愛情》的感覺是完全一樣的。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那就是:祝塘先生的小說的強大的吸引力那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祝塘先生的小說何以吸引人呢?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出於讀書以外的因素在說這些話,是在有意地高抬祝塘先生。如果有人這麼去想,我估計此人一定還不夠了解祝塘先生。根據我和祝塘先生一段時間的接觸,我認為,其實祝塘先生是一個比較世俗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江湖氣很重的人,你對他的文章讚譽兩句,也幫不了他什麼大忙,對他的作用、好處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無足輕重的。我在網上搜到了祝塘先生的一段話,很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不妨引用如下:“千裏做官隻為財!何況區區一介草民,日日為錢打轉轉。本人要養家糊口,上要養老父老母,還有幾個嶽父嶽母;中要養大老婆、小老婆,還有情人知己,還有臨時女朋友;下要養成群結隊的一大幫兒女。不說錢就過不了日子,請大家多多體諒!”如果誰還有懷疑,還不妨去讀讀他的小說,去感受感受其中的味道,也就會相信我的話了。因此,我在這裏對祝塘先生的小說有所讚譽,那也純粹是作為一個學者,講幾句真話而已。

那麼,祝塘先生的小說何以具有吸引人呢?

首先,我認為,在祝塘先生的小說裏麵,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亦真亦幻、亦幻亦真,學的就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某種套路,讓讀者覺得既真實可信,又奇幻莫測。

各位都知道,小說是虛構的。不過,我們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是:太虛的東西,大家普遍沒興趣。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相當務實的民族。因此,這就決定了,你寫的小說一定要給讀者一種真實可信的感覺。《三國演義》、《水滸傳》,就達到了這種效果,盡管作者對曆史故事作了比較大的加工、改動,但絲毫沒有影響老百姓的興趣,以至於老百姓寧可相信《三國演義》、《水滸傳》是真實的事情,也不願意對曆史進行真偽考證。《西遊記》所講述的故事雖然特別了點,畢竟曆史上也有此事。我要說的是,祝塘先生的小說,大致也達到了這一效果。

看過祝塘先生小說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說,大多寫得都是發生在衡陽這個城市裏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他寫到了許多與衡陽有關曆史掌故,寫到了很多衡陽傳統的文化知識,寫到了家傳的獨門絕技,寫到了衡陽官場和商界裏的種種秘聞,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讀一本衡陽的野史。人人都有探聽秘聞的癖好,更何況是衡陽的秘聞呢?因此,我覺得,讀者諸君讀祝塘先生小說的第一目的,竟然變成了某種求知的活動。當我讀這兩本小說的時候,我有時甚至有一種在讀野史或者在讀新聞報道的那種感覺。這就說明,祝塘先生的小說,確實達到了讓讀者覺得真實可信的程度。

舉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比如說,祝塘先生的小說裏,幾乎處處都可以看到廣為人知的衡陽地名。具體而言,《在娜美約等你》的故事發生在蒸水河邊一個酒吧,《初戀差一點當了二奶》中的火鍋店在蓮湖路的西湖二村,《雲集掃黑》說的雲集,《衡陽保衛戰》說的就是冠都現代城。需要說明的是,小說裏麵所涉及到的故事。絕大多數還是有實際生活的原型的,有的故事幹脆就是真實故事的重新編寫——乃至於有許多公司的名字、人物的名字,用的都是真名實姓,這就更容易讓人在祝塘先生的小說中中找到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的影子,從而感歎原來我們賴以生存的衡陽有這麼多沒有挖掘出來的離奇曲折的故事。市作協一位領導說:“如此近距離寫衡陽的文學作品非常之少,因而彌足珍貴。”

我要說的是,祝塘先生的小說吸引人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也許有人對小說應該具有的“真實可信”的特性不以為然,認為小說嘛,哪有真實的東西,不都是編的嗎?不錯,小說的確是編的;但是,如果一部小說編到了象《三國演義》、《水滸傳》那樣讓人們信以為真的程度,那就是是一種重大的成就了。多少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編故事的小說,已經不太習慣象《三國演義》、《水滸傳》那樣具有高度寫實性的小說了。其實呢,這麼多年了,中國老百姓傳統的審美眼光還是有的,甚至還是根深蒂固的。祝塘先生或許發現了這一奧妙,於是就大膽地走上了這條以寫實取勝的道路。我深信,以後的讀者會以自己的閱讀來證明這一點:祝塘先生的路子是走對了!

不過,我還是對祝塘先生的這種寫法略略有點擔心:祝塘先生的小說簡直太真實了,有些地方甚至真實到了可以對號入座的程度。這種寫法,會不會引起相關當事人的不滿呢?會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是非呢?因此,我在這裏有一個建議,那就是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可以將有些人物或者地名在衡陽的範圍內進行互換(比如把衡南的事情說成是衡東的事情,把現在的事情說成的以往的事情,甚至不妨借古諷今,說說古代衡陽的事情也行)。事實上,我發現,祝塘先生已經開始注意這方麵的問題了,以後可以更加有意識地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