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威爾·夏普在為奴隸們的利益不屈不撓鬥爭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夜晚在他弟弟的家庭音樂會上,不時吹奏長笛、單簧管和歐巴,借以娛樂,放鬆自己;在星期六晚上的清唱劇晚會上,當海德爾演奏時,夏普則在一旁敲銅鼓;他還偶爾從事漫畫創作。

福韋爾·柏克斯頓也是一個總是保持愉快心情的人,他對田園風光特別感興趣,常常和孩子們騎著車在鄉間溜達,家裏的各種娛樂活動總是少不了他。

安羅德博士

安羅德博士也是一個思想深邃、總是愉快地投身於工作的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培養年輕一代的偉大事業之中,給青年朋友們樹立了一個不朽的榜樣。他的傳記作者說過這樣一段話:

“萊裏漢姆這個圈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這裏彌漫著一種歡快的氣氛,任何初來乍到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隻要到這裏來的朋友都能感覺到,這裏正在從事著一項偉大而又誠摯的工作。每個學生都能充分明白自己需要做的是什麼,自己的義務又是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去行動。他們深知這與他們未來的幸福緊緊聯係在一起,一股難以言表的熱情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同學們發現自己能成為一個大有作為之才時,當認識到自己將來能為民眾謀幸福時,一股股的暖流襲遍他們全身。同學們就是在這種充滿激情的生活中追求知識、追求自己的理想。”

安羅德教會他的學生如何珍愛生命、珍惜自己,如何認清自己的使命。安羅德總是生活在他的學生之中,想他們所想,思他們所思,他的心與每一個學生的心都連在一起。他們一起探討人生、追尋知識,他離不開自己用心血哺育出來的學生,他的學生也對他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濃濃的依戀。他心裏深埋著對學生的愛,以及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他為了自己的信念、理想,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在他身上,我們隻看到一顆火熱的心,一顆永不停止跳動的心。

在安羅德心裏,一切對個人成長及社會有意義的事,都成為他的分內之事,自己有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他對工作行業從不挑剔,事無大小,隻要有益於社會的,他都躬身力行,以此為樂。永不停歇地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為他人、為社會盡力的事業之中,這是他的精神寄托。他謙恭不居、淵博不俗、心誠不浮,麵對事業的召喚鞠躬盡瘁,麵對蒼茫大地不問沉浮,隻問耕耘。安羅德先生淨心磨礪自己,其偉名百世不絕。

俗話說:“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安羅德不是嚴師,而是一位仁慈的長者。他如春風化雨、澤潤英才。他以自己的畢生心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益於社會、有益於民眾的人,其中就有勇敢的哈德遜。多年以後,哈德遜從印度寫信給家人,在談及這位可敬可佩的恩師時說:“安羅德先生對我產生的影響是如此刻骨銘心,如此源遠流長,以至今天遠在印度,我仍時時感受到他的教育、關懷和啟迪。人們說:‘人一輩子得一尊師足矣!’如此說來,我此生感到非常滿足了。”

同行中的榜樣

在一些專業領域,同行中的榜樣也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潛力。藝術家與藝術家的相互交往中,彼此間能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從而使自己的才藝得以提高,思想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英國著名作曲家韓德爾的曲子就激發了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的天才火花。當聽到韓德爾演奏時,海頓的創作靈感一下子迸發出來,他說:“要不是韓德爾的音樂,我決不能創作出《創造》這一曲子。韓德爾演奏的曲子如驚雷滾滾,金戈鐵馬之聲不絕於耳。你哪裏隻是在聽他的曲子,你的血液都隨著他揮動的手臂在奔流。”

近代歌劇之父,意大利作曲家史卡拉弟是韓德爾的另一個熱心崇拜者。他跟隨韓德爾走遍了整個意大利。在談及對韓德爾的崇拜和景仰之情時,他總是在胸前劃著十字架,表示他像崇拜上帝一樣地崇拜韓德爾。

真正的藝術大家總是誠心相待而不是相互嫉妒的。貝多芬對意大利大作曲家凱路比亞欽慕得五體投地,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天才也是讚不絕口,他說:“舒伯特的身上燃燒著一團天才之火。”

諾斯克特年輕時十分崇拜李羅德。有一次,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畫家在得文郡參加一個公開會議,諾斯克特不顧一切地撥開人群,徑直衝到李羅德麵前,近到幾乎可以挨著他的衣角,並且激動地說道:“我對您的才華,由衷地感到佩服!”這是一位年輕人對天才情不自禁的佩服之情。誌同道合者之間惺惺相惜,天才的火花、靈感和激情,往往在互相砥礪中閃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