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說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棗等都是翡翠玉石製作,僅這些珍寶,就價值數百萬兩白銀。最令後人關注的是慈禧太後入殮時口含的夜明珠,據說此珠在夜間百步內能照見人的頭發,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棺內最珍貴的陪葬品還不是夜明珠而是用白玉雕成、號稱可以“煙雲流動”的九玲瓏寶塔,可惜這隻是傳聞而未見其物(或毀於之後的盜墓)。葬殮完畢後,因棺內還有孔隙,又倒入四升珍珠、兩千餘寶石填棺,其棺之大,其奢侈可知。
目前清東陵的“鎮館之寶”,也就是上麵提到的“陀羅金被”,實際上這是一件錦緞而非真的被子,其用金絲與錦緞織在一起,上麵鑲嵌了820顆珍珠,後來盜墓賊隻識金銀財寶而不知錦緞價值,結果珍珠被拽了下來,錦緞卻扔了。殊不知,這塊錦緞其實是最值錢的。事後,遜清皇室將這件褪去了珍珠的陀羅金被重新鋪蓋在慈禧遺體上再次殮葬,直到1979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慈禧地宮進行清理時才被取出,現已公開展出,供大眾觀賞。
慈禧太後的奢華葬禮與豐厚墓葬也未必都是好事。清朝覆亡後,無論清東陵還是清西陵均有盜墓賊光臨,但對慈禧陵墓造成實質性重大破壞的當數1928年孫殿英部隊的公然盜掘。孫殿英原本是幫會土匪出身,後拉著一幫會徒自立山頭,漸成勢力。在20世紀軍閥混戰的二十年代,其先後投靠憨玉昆、張宗昌等軍閥,其部隊竟擴大成一個軍。1928年,其所屬的直魯聯軍被北伐軍擊敗,孫殿英率部投降了蔣介石,後被改編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孫任軍長,駐防在京津一帶。孫殿英的軍隊一向紀律很壞,又非嫡係,為了給養與生存,於是打起了盜墓的主意。
1928年7月初,孫殿英先是借口剿匪進入清東陵;4日至11日,又以軍事演習戒嚴的名義將清東陵團團圍住,以從容實施盜墓。在此過程中,受害最大的正是被認為清陵中陪葬最豐厚的慈禧及乾隆的陵寢。
這裏隻說慈禧墓。最初,孫殿英的匪兵們不懂盜墓而亂挖一氣,但忙活了兩天,仍找不到地宮的入口。後來,他們尋到一位當年參與修墓的老匠人,這才順利找到地宮入口並用炸藥將其轟開。據說,陵寢被打開時,地宮口噴出一股強烈的氣浪,將這些盜墓者都嚇壞了,他們以為裏麵有機關,實際上這是由多年封閉形成的裏外壓差造成的。
之後,在連續打開兩道石門後,盜墓者進入最後的主墓室,即所謂“金券”,這是一個完全由漢白玉石鋪砌而成的石室,其正中有一座漢白玉石台(即“寶床”),上麵停放的巨大棺槨,即慈禧太後及其陪葬珍寶的所在之地。
大功告成後,匪兵們並不敢動手而是對著棺槨三拜九叩,說明為籌集軍餉而不得不盜墓,表白一番後,才開始破棺盜寶。在《世載堂雜憶》一書中,一名自稱是盜陵連長的回憶說:“當時將棺蓋揭開,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後麵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餘,……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陰納衣袋中。於是司令長官下令,卸去龍袍,將貼身珠寶搜索一空。”
盜寶案事發後,輿論一致譴責,並要求南京政府嚴懲盜寶者。據孫殿英身邊的高參文強回憶,孫通過戴笠向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等要人行賄這才勉強過關。不過,文強之說隻是孤證,很難說這些寶物究竟是私吞、被毀還是行賄,或者為了購買軍火而流向了海外。總而言之,慈禧太後(及乾隆)的陪葬珍寶自此無聲無息,杳無音信,而這場盜寶大案也最終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