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含恨而終,太後緊隨而後(3 / 3)

江蘇名醫杜仲駿在《德宗請脈記》中也說,他在七月十六日的第一次入診後便對戶部尚書陸潤癢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隻求不出差錯。”進入十月中旬後,光緒除原有病症外又增加了咳嗽氣逆發喘等症,並出現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已處於病危狀態。杜仲駿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

作為當時入宮的六大名醫之一,杜仲駿在《德宗請脈記》中詳細記載了光緒的病情、診治經過和光緒臨終前的各種病狀,據其看法,光緒應是正常死亡,其他如《德宗實錄》《清史稿》等官修史籍也都認為光緒是正常病死。溥儀的英文師傅莊士敦在《暮色紫禁城》一書中也說,“我手上有一份英國著名醫生的報告,是宮廷禦醫留下的證據,上麵說明了光緒皇帝的身體情況和他的病情,並證實了光緒帝是自然死亡。”不過,莊士敦並未說明這位醫生是誰,他又是如何得到這份報告的。

2008年5月,《近代史研究》刊登了一篇《光緒死亡原因探析》的文章,其中宣稱通過最新的檢驗數據分析得出了“光緒死於急性砒霜中毒”的結論。該文作者包振遠係北京市公安局多年從事刑偵工作的調研員,其在文中稱,在2003年到2006年期間,北京市公安局的偵查人員會同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運用中子活化實驗並結合從河北易縣光緒崇陵提取的光緒頭發、衣物等重要檢材,對光緒死因進行了反複的檢驗和縝密的分析。

根據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對“光緒頭發含砷量中子活化分析”等數據,光緒枕部、頸後部和發梢出現砷含量高倍超過致死量的情況,作者提出這是由於“死後嘔吐”所造成的。所謂“死後嘔吐”,在刑偵學中是指“由於腐敗氣體使腹腔內壓增高、胃腸受壓迫而使胃內食物溢出口腔之外,或者進入喉頭、氣管之內”,屍體腐敗過程中均會出現類似情況。作者認為,光緒頭發出現砷含量高峰段位證實了“光緒頭發中所含致命砷(砒霜)是由於光緒屍體腐敗時‘死後嘔吐’而形成的”。文章結論認為,綜合中子活化分析實驗、法醫病理毒化檢測結果及運用偵查方式進行的分析判斷,“光緒明顯符合急性中毒死亡的特征。”

據西醫屈桂庭的回憶,他在給光緒正常治病有一個月後,某天光緒突然連呼腹疼,汗如雨下,捂著肚子在床上亂滾,連喊:“肚子痛的了不得!”當時正是非常之時,慈禧太後也已病危,宮廷無主,亂如散沙。光緒這裏無人管事,也沒有禦醫,隻有屈桂庭一位西醫在床前。屈桂庭當時對光緒病狀的判斷是:夜不能睡,便結,心急跳,神衰,麵黑,舌黃黑,但最奇怪的則頻呼肚痛,這和前期的病症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屈桂庭當時也覺得心裏打鼓,感覺裏麵有問題,但也不敢多言惹禍上身。當時他能做的,就是讓光緒躺在床上,以毛巾施行熱敷而已。等到光緒疼痛稍緩,屈桂庭便匆匆辭去。這也是屈桂庭最後一次進宮為光緒看病,此後宮內情形和光緒病狀,屈桂庭自稱毫無所知,隻聽說慶親王奕劻被召入宮,酌商擇嗣繼位的問題,沒過多久,便聽說光緒已在瀛台涵元殿駕崩了。屈桂庭後來自己也說,光緒之死實是個難解之謎,以至斧聲燭影,人言人殊,至於怎麼回事兒,他也說不清楚。他說的這些內容,也隻能為研究者提供佐證而已。

結合啟功之前所稱的“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屈桂庭觀察到的“忽然肚痛”及最新發現的“死後嘔吐”的高倍砒霜含量,似乎也不能排除光緒被人下毒的可能性。不過,在該文發表後,也有專家質疑並指出文中存在大量錯誤,而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在清理崇陵地宮時,發現光緒的遺體完整,體長一點六四米,無刃器傷痕,當時的刑偵學界也介入了光緒之死的調查,後來通過化驗頸椎和頭發,並沒有發現中毒現象。2003年,有關部門再次取樣檢測,依然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砒霜中毒在曆史上極為常見,古代也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經驗,應該說不難檢驗分析,何至於前幾次都不能定論,而這次卻言之鑿鑿。再者,光緒皇帝的崇陵曾於1938年被盜,後來又經清理,其現場是否紊亂、遺體是否被人為汙染等也是個問題。換言之,也不能完全排除光緒正常死亡的可能。

從目前留下的醫案來看,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當時均身患重病,兩人都可能挺不過這一個月,但對於光緒皇帝為什麼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的問題,諸多解釋看似都有道理,但又無法定論。筆者認為,對這種曆史的巧合或疑案,在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及合理的推斷之前,最好還是持存疑的態度而不必迷信權威,畢竟現代科學未必盡能解釋曆史的所有事務。

當然,光緒被慈禧太後謀害的可能性非但不能排除,而且概率很大——如果真是這樣,這就引發了另一個重要問題:慈禧太後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僅僅以兩人矛盾來解釋,未免失於簡單草率,慈禧太後想要謀害光緒的話,之前十年中隨時可以實行,大可不必在兩人都已危在旦夕之時才進行。反過來說,如果慈禧太後與光緒的矛盾不足以製造謀殺事件,或許可以大膽地推測,慈禧太後之所以要用砒霜加速光緒的死亡,很可能是為了安排繼位的方便(慈禧太後甚至有可能先死而秘不發喪)。

正如前麵所說,慈禧太後對光緒沒有生育能力心知肚明,而設立皇儲又遭到國內外一致反對並引發“庚子國變”,由此也就無所作為。鑒於光緒即將不久於人世,而慈禧太後先行一步的話,如不對皇位問題早做安排,清廷朝政很可能陷入崩塌的境地。

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後必須在自己死前做出皇位繼承的重大安排,以便於朝政的正常過渡,而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一個垂死而且喪失了行政能力的皇帝反成為這一過程中的重大障礙。為了讓新皇帝名正言順地接替皇位及小皇帝的父親載灃能夠順利接管朝政,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這兩個即將走向死亡的人,其同赴地府反而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

是人終究是要死的,作為近半個世紀的當政者,慈禧太後也意識到自己百年之後找好替手的重要性,而當時唯一合適的人選,隻能是光緒的弟弟載灃。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的話,透過曆史的長鏡頭,後人或許會恍然大悟,在1908年10月21日的那場無聲無息的朝政更替中,看似謎團的死亡事件,其實一切都早在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