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榮祿,其實他哪裏是什麼肚子疼。在把徐桐和崇綺兩老頭撂那兒的當口,他是偷偷出去找幕僚樊增祥商議對策去了。等商議好了,榮祿回來又說:“剛才還沒看明何事,今請一看。”於是,他又接過奏稿看了數行,隨後便突然將稿子往火爐裏一塞,火焰騰起,榮祿還連聲說:“我不敢看哪!”
徐桐大怒,說:“此稿太後閱過,奉懿旨命爾閱看,何敢如此!”榮祿說:“我知太後不願做此事。”徐桐兩人爭說實出太後之意。榮祿說:“我即入見,果係太後之意,我一人認罪。”於是榮祿便去見慈禧太後,痛哭磕頭,說冒此大險,萬萬不值,一旦招起大變,恐怕禍及太後,慈禧太後這才懼而不敢作。
也有人說,榮祿之所以反對廢帝是因為聽從了李鴻章的意見,如陳夔龍在《夢蕉亭雜記》中說,榮祿將廢立之事告知李鴻章後,李鴻章起而大聲道:“試問君有幾許頭顱,敢於嚐試此事?這事要真舉行的話,實在是危險萬狀。首先是各國使臣起而抗議,繼而各省疆臣仗義聲討,無端動天下之兵,為害曷可勝言。東朝聖明,更事最久,母子天倫,豈無轉圜之望。你現在是朝廷重臣,最為太後寵信,還是委曲密陳其中的成敗利鈍,我且言盡於此。”榮祿聽後急忙回報慈禧太後,說以此事不可行。
《語林》中則說,榮祿去見慈禧之前先拜訪了李鴻章,將廢立之事相告,並請求李鴻章探探外國公使的口風。李鴻章滿口答應,說先授他兩廣總督的職位,屆時外國公使來祝賀時乘機透透風,看看他們的反應。榮祿大喜,於是在回報慈禧太後不久,李鴻章便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外國公使們聽說李鴻章調任兩廣總督,紛紛來賀,於是李鴻章便轉叩其意,外國公使稱他們國書是致光緒帝的,今易帝位,是否繼續承認,尚須請示本國雲雲。李鴻章後來便說外國公使不願承認新帝,於是廢黷光緒之議暫止而決定改立大阿哥。
不久,慈禧太後召集近支王公貝勒、禦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南上兩書房、翰林部院尚書在儀鸞殿開會。當時人都以為要行廢立之事了,內廷蘇拉還口口相傳:“今日要換皇上了!”不過最後詔書下來,卻是立溥儁為大阿哥,這也就是曆史上說的“乙亥建儲”。
在皇親近支中,慈禧太後最終選了端王載漪的次子溥儁為大阿哥人選。載漪為道光第五子奕誴次子,鹹豐十年(1860年)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襲貝勒爵位;1889年加郡王銜;1894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被封瑞郡王,不巧詔書錯寫成了端王,後來便因錯就錯改稱端王了。載漪的福晉,一說是慈禧太後弟弟桂祥之女(慈禧太後的內侄女),另一說是慈禧太後的養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載漪的福晉經常出入宮中,頗得慈禧太後的歡心。
由於名位及才幹並不突出,載漪在戊戌政變之前少有建言,也並不為人所注意。但在“廢立”之說興起後,載漪很快被推到了台前,而他也絕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機會,隨後他幾乎是不擇手段、費盡心機地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以圖把兒子溥儁順順當當扶上皇帝的寶座。
按照慈禧太後的懿旨,溥儁是按當年吳可讀之議而入繼穆宗同治為嗣,名號為“大阿哥”。隨之,15歲的溥儁被接到皇宮內弘德殿讀書,以同治帝的嶽父承恩公崇綺和原同治的帝師大學士徐桐為師傅。由此,端王載漪的周圍便聚集了一些保守頑固、盲目排外的親貴們,如莊親王載勳、載漪的兄弟載濂和載瀾、軍機大臣剛毅、大學士徐桐、禮部尚書啟秀、戶部尚書崇綺等人,這兩類顢頇宵小之徒湊在一起,胡搞一氣也就不奇怪了。
更微妙的是,由於在戊戌政變中,英國、日本等國庇護康有為、梁啟超等亂黨的舉動和對光緒超乎尋常的關心,讓慈禧太後很是不安,她總覺得洋人是在質疑自己在戊戌政變後執政的合法性,由此也成了她的一塊心病。載漪等鑽營之徒很好地利用了慈禧太後的這塊心病,當他們聽說外國公使試圖阻撓“廢立”之後,更是群情激奮,恨得牙癢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