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震虎,慈禧羞辱議政王(2 / 2)

這份諭旨有點兒意思。雖然語句還算通順,大意也算明白,但在這不足300字的諭旨中,慈禧至少有11處錯別字,這也顯示了她當時真實的漢文水平。從慈禧親擬的這份諭旨可以看出,她全然不顧自己的漢文水平不足以達到擬詔要求的弱點,竟然也不怕天下人恥笑,就炮製了這樣一份東西,並要求經內閣直接發出而不必經過軍機處。這種嚴重違反祖製的事情,也足見她當時要懲處奕訢的急切憤恨之心。

周祖培等人見到這諭旨後,也是十分震驚:他們本以為慈禧不過一時之氣,稍作懲戒,適可而止;沒想慈禧竟然直接將奕訢一擼到底,革去一切差使,這不是釜底抽薪、讓整個朝政亂套嗎?

但在慈禧的嚴旨之下,周祖培也隻能給這個諭旨稍加潤色,然後下發。此詔一發,無疑給朝廷丟了顆大炸彈。對於慈禧的諭旨,滿朝文武,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外省督撫,大多數人都反對慈禧的這一做法,並要求恭親王複職。眾多大臣的強烈反應,也大大出乎了慈禧的意料。

更要命的是,皇長叔、惇親王奕誴親自上書為六弟奕訢辯白:“恭親王自做議政王辦事以來,並沒有聽說過什麼大的劣跡,隻不過是聽說在皇太後召對時,在言語詞氣之間有一些不恭罷了。這些事情是小過錯,又大都是傳聞,何必大動幹戈?如今參劾的罪名沒有真憑實據,如果皇太後非要罷斥奕訢,恐怕這事傳聞中外後,徒增議論。”

惇親王奕誴是鹹豐的五弟,同時也是“奕”字輩中最年長的親王,此人的豪爽性格前麵已經提及(而且一貫沒有城府),如今他出麵籲請,慈禧就不能不考慮了。

恰在這時,事件的發起人蔡壽祺反被陝西巡撫劉蓉戳穿了他曾在四川招搖撞騙,並遭到原四川總督駱秉章驅逐的舊日劣跡。此事一出,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嘩然。由此,慈禧也感到壓力太大,不得已隻好做出妥協。事後,兩宮太後召見了奕訢,在召見過程中,奕訢也很識相,他一見這二位皇嫂便立刻伏地痛哭,而慈禧見羞辱奕訢的目的已達,便也就坡下驢,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但免去他“議政王”的頭銜,以示懲戒。

到這裏,這次風波算是告一段落。作為當事人奕訢,他開始或許真沒把深宮中的兩個嫂子(不就兩女人嘛)放在眼裏,但他可能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搞成這樣,自己居然被弄得如此狼狽。經過這次的教訓,他總算是知道慈禧的厲害了。

慈禧和奕訢到底有什麼矛盾?野史中曾記載過這樣幾件事情,一是說某次慈禧與奕訢兩人因政見不同而吵了起來,慈禧憤然之下怒斥奕訢:“你事事與我為難,我要革你的職!”奕訢卻不甘示弱地回敬說:“臣是先皇第六子,就算太後能革我的職,也不能革我皇子的身份!”

也有說奕訢每次入宮議政,太監在給太後和皇上獻茶時,慈禧也會命給奕訢獻茶。有一天,召對的時間長了點兒,而慈禧又忘了讓太監給奕訢獻茶,結果奕訢一時忘了尊卑,就徑直拿起案上的禦茶喝了。喝到一半,奕訢才發覺這是小皇帝的禦茶,趕忙放了回去。而在這時,奕訢的無意之舉卻被慈禧給記了下來,並認為是有意挑釁小皇帝和太後的權威。

再有,奕訢在被兩宮太後召對時,有時會因沒聽清楚或沒聽明白而請慈禧重述一遍,這往往被慈禧認為奕訢是故意佯裝沒聽到,有意捉弄並輕侮自己;還有,奕訢和太後意見不同時往往高聲抗辯,這讓慈禧感覺到奕訢因聲望漸升而對她們日漸傲慢無禮;小叔子成天在外麵風光,以為她們在深宮中什麼都不知道,並由此不把她們放在眼裏,這非常傷慈禧的自尊心,由此才會有這一場風波。

從這個事件中也可以看出,經過慈禧的這麼一鬧,奕訢完全被玩弄於股掌之中,以致權力被大為削減。更糟糕的是,奕訢遭此打擊後,銳氣也被削減了不少,進而使得洋務運動趨向保守,這讓剛剛起步的中興大業未免大打折扣。

回想數年前政變成功之時,慈禧對奕訢是何等恩寵,幾乎一日三封,恩及故母,下及子女,何等風光!不想三年之後,慈禧這麼一翻臉,所有恩賞便在一日之內灰飛煙滅,蕩然無存。世態炎涼,人情淡薄,這大概就是權力與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