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亂世,鹹豐的日子也不好過(1 / 2)

鹹豐本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他承繼皇位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帆風順。

道光本有九男十女,但很不幸的是,前麵三子都在他之前先後去世。特別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24歲的長子奕緯去世,這對道光的打擊尤為重大。對於奕緯的突然死亡,官方隻是簡單地記載說,皇子奕緯於“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十二日未刻亡”,此外未做其他詳細說明。由此,民間多有傳言,說是因為奕緯對老師出言不遜,道光得知後,盛怒之下一腳踹去,不意正中奕緯下身,導致奕緯不治而亡。

奕緯死的那年,道光已經年近五十。老年喪子,加上次子、三子都早已夭折,此時的道光雖貴為至尊,在這個節骨眼上卻膝下無子,難免心中發慌。也許老天爺看在道光皇帝一生節儉的份兒上,就在其絕望之時,皇四子奕詝(鹹豐)和皇五子奕誴卻在奕緯死後的一年中相繼降生;兩年後,皇六子奕訢也出世了,隨後又有三個更小的皇子誕生(皇七子奕譞等)。

和康熙一樣,晚年的道光皇帝為挑選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很是犯愁。在他的六個兒子中,後麵三個年齡太小,當時可以不用考慮;而和鹹豐同年出生的皇五子奕誴生性耿直,舉止粗魯,不拘禮節,一向不為道光所喜。後來,道光幹脆將他過繼給已去世八年而無後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奕誴也由此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人的範圍之外。

據說,皇五子奕誴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兒,他非但沒有帝王之相,就連親王的樣子都沒有。傳聞,奕誴平日裏最喜歡做的事便是混跡於街頭巷尾,摻雜於市民之中,放浪形骸,甚至在盛夏之日手持大蒲扇,敞懷踞坐在什刹海邊納涼。相傳這位爺的酒量極大,又好惡作劇。有一次,他請人來家吃飯,卻不許人家夾菜吃,隻準飲酒,誰要是受不了問他要飯吃,他就給人們吃特別準備好的韭菜餡包子,包子極為辛辣,難以下咽,目的就是以捉弄別人為樂。各種舉止,實在是不成器。不過,這位耿直的爺在後來幾次危機時刻卻敢於仗義執言,所以也不能小瞧了他,這是後話。

排除三個年幼的皇子和皇五子奕誴後,可選的繼承人就剩下奕詝和奕訢兄弟二人。但是,這兩兄弟讓道光十分為難,一時難以取舍。按傳統,長子如無大過,當立長子奕詝;可要說起相貌和聰明程度,弟弟奕訢則要更勝哥哥奕詝,而且奕詝還曾因為不慎落馬而摔成骨折,成年後腳也有些跛,不良於行。不過,在老成穩重方麵,奕詝則遠勝過弟弟奕訢,其性格脾氣倒有點道光皇帝的風格。

平心而論,道光對奕訢要偏心一點兒,據說他好幾次都已經把奕訢的名字寫進了立儲的密匣子,準備立他為皇位繼承人。但是,道光為人又十分傳統,他考慮來考慮去,覺得奕詝是長子且無大過,如果廢長立幼,似乎又不合通常的觀念。因此,道光在晚年時也一直下不了決心,不知道該立誰為好。

在這敏感時期,奕詝和奕訢的師傅便在背後較上了勁,他們都想幫助自己的弟子在道光皇帝麵前討得歡心,以最終奪得皇位。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對老皇帝的心思非常了解,有一次道光帶宗室子弟到南苑去打獵,杜受田在出發前就悄悄地給奕詝出主意:“阿哥等到了圍場,隻管坐觀他人騎射,自己千萬別發一槍一矢,你手下人也不準捕一獵物。要是皇上問起來,你就說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害生命,以幹天和,且不想以弓馬之長與諸弟相爭。這樣說的話,一定能契合皇上心意。”奕詝聽後,便依計行事。

後來打獵結束複命時,爭強好勝的奕訢果然收獲最多,而奕詝這邊卻一隻獵物都沒有。大家見後,雖然表麵不說,但心裏都嘲笑奕詝無能。道光皇帝也覺得奇怪,他於是問奕詝這是怎麼回事兒,奕詝便把師傅教給他的話說了一遍。道光聽後心有所動,誇獎說:“是真有人君之度矣。”

道光的最後幾年經常生病,身體日漸衰落。有一天,病重中的道光命人將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召來,兩人師傅得知後,立刻察覺到事情重大,很有可能是道光快不行了,將要對皇位繼承人作一個選擇,於是趕緊各自給弟子出主意。奕訢的師傅卓秉恬告訴奕訢,到時皇上問話時,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知道自己的弟子嘴笨才拙,反應也不如奕訢,如果要論口才,肯定比不上奕訢,於是他跟奕詝說:“要是皇上說自己老病而將不久於此位、問起今後國策的話,阿哥你什麼都不要說,隻管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就可以了。”果不其然,兩兄弟到後,道光問起自己百年之後怎麼辦的問題,於是奕詝二話沒說便上前抱著道光的腿痛哭,道光見後也很是感動,覺得奕詝果然至仁至孝,可做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