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朝,京師八旗都居住在皇城,劈柴胡同與當時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所在地阜城門內嘉寺胡同相距不遠,而慈禧一家正屬於鑲藍旗,住在這一帶當無疑問。如此看來,上述檔案文件所記錄的“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即為慈禧的出生地,而慈禧其實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丫頭。
說到選秀女,清廷規定後宮女子都要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八旗(含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選秀女,通常是隔三年進行一次;另一種是從內務府三旗(清朝起家時由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也稱“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家挑選秀女,每年進行一次。內務府三旗的選秀主要為宮中挑選宮女,按當時的規定,皇太後配有宮女12名,皇後10名,皇貴妃、貴妃各8名,妃、嬪各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2名。這些在宮中服役的宮女,除個別被皇帝看中而升為妃嬪外,其他大都服役到25歲後放出宮外,自行婚嫁。
至於八旗的選秀,那就要嚴格多了,因為是為皇帝、皇子、皇孫和各親王、郡王等王公物色的婚姻對象,並非所有旗人家庭的女子都可參加。按嘉慶年後的規定,參選家庭尚有在京和外任官員及文武職的區別,具體情況如下:在京為官的,文職須七品以上、武職須六品以上;外任官員則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三品以上。換言之,當時能參選的均為相當品級的旗人官員家庭女子,而且必須在13歲到17歲之間、身無殘疾,方可備選。清廷之所以對選秀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一來是為了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二來也是因為清宮中嬪妃(包括宮女)較前朝大大減少,“三千佳麗”的現象在清朝已不複見。
據記載,在應選之日,參加選秀的秀女們由神武門進至順貞門外等候,然後由太監按名冊順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進行初選,初選中的還要再度進行複選。複選中被選中的秀女,優秀的留在皇宮成為後妃候選人,其餘則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
由此看來,慈禧和妹妹都曾在選秀中通過複選,不過前者更勝一籌,其在鹹豐元年(1851年)的選秀中脫穎而出,後留在皇宮並被封為“懿貴人”;慈禧的妹妹則在下一次選秀中未能選入皇宮而配給鹹豐的七弟奕譞(後來的醇親王)為福晉,她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載湉,此即後來的光緒皇帝,這是後話。
一些小說筆記常說慈禧入宮初封“蘭貴人”,甚至說“蘭兒”是其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的後人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其家中庭院種有幾棵白杏樹,慈禧的爺爺因此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慈禧為何會被稱為“蘭貴人”,或許是因為鹹豐喜歡玉蘭花,因此也給她附會了這樣一個封號。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選秀是慈禧改變自己命運甚至主導晚清曆史的第一步,這雖說是一種偶然,但冥冥之中又似有天意。由此,17歲的杏貞姑便進入皇宮,成為鹹豐皇帝的侍妾“懿貴人”。好事歸好事,皇宮一入深似海,這位從小就過慣了養尊處優生活的官宦小姐,又將在宮中如何開始她的新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