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己畢,劉備問諸葛亮說:“曹操此來,何敗之速也?”
諸葛亮說:“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吾以疑兵勝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後用之。曹軍於博望被燒,新野受挫,烏林挨打,華容中計,都是遭諸葛亮詭計所算之故,因而他與諸葛亮對陣,一見風吹草動,便疑這疑那。諸葛亮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虛兵使其一連三夜心神不安,以奪其勢,接著以背水結營、丟馬匹軍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勢掩殺,使之大潰,終獲全勝。
諸葛亮的確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
85示弱驕敵,輕鬆戰勝驕兵
驕傲之人往往隻看到自己的優點,忽視自己的缺點;而對他人,則隻看到對方的缺點,漠視對方的優點。人都是在逐步克服自己的不足,發展自己的優勢中不斷前進的。而人一旦驕傲起來,其優勢最多就是能繼續保持而己,至於不足,則根本沒有克服的希望。而與此同時,對手卻在不斷壯大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缺點。一進一退,其差距便自然而然了。
戰國後期,趙國的北部經常會受到來自匈奴襜襤國及東胡、林胡等少數民族的騷擾,邊境不寧,於是趙王派大將李牧守北部門戶雁門。
李牧上任之後,天天宰殺牛羊,犒勞將士。而且李牧隻許堅壁自守,不許與敵人交鋒,暴露實力。匈奴人久聞李牧大名,見李牧堅守不出,也摸不清李牧的底細,不敢貿然進犯。而李牧則利用這段暫時的平靜加緊訓練部隊,養精蓄銳,鼓舞士兵的士氣,消除對匈奴的畏懼心理。幾年後,在李牧的訓練之下,趙國軍隊兵強馬壯,士氣高昂。
公元前250年,李牧見自己的軍隊實力大增,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便準備出擊攻打。
有一天,他派了一百多名士兵外出保護老百姓出城放牧。臨行之前,他對領軍將領說:“這次出城沒有遇到匈奴軍就算了。如果匈奴兵出現,並企圖掠奪百姓牛羊,你們一定要奮起反擊。但是注意,不要使全力,交戰後,你們要裝作不堪一擊的樣子。隻許敗,不許勝,牛羊讓他們拿去。”將領得令而去。
趙軍便護著百姓出城放牧了,走了沒有多遠,果然遇到了一小隊匈奴軍。匈奴兵一見牛羊,頓時大起貪欲,便上前掠奪。趙軍也馬上上前迎敵,但迅速敗退回城。匈奴兵搶奪了牛羊,並回去報告匈奴統帥,說趙軍是如何的不堪一擊。匈奴軍統帥一聽,心中十分高興,終於把趙軍的實力摸清楚了,覺得李牧也不過如此,他閉門不出,原來是因為他膽小怕戰,當即親率大軍直逼雁門。
聽了士兵回來報告,李牧知道自己的驕兵之計已經奏效。接著,探子來報,說匈奴大軍正快速地向雁門關推進。李牧大笑,道:“來得正好。”他馬上把自己的軍隊分為三路,左路、右路迅速地向匈奴的後隊趕去,而自己則帶領中路大軍出城迎敵。
李牧與匈奴大軍剛一交戰,便佯裝不敵,向後敗退,見狀,匈奴統領更加得意,更確信了自己的判斷,便拍馬帶軍追去。過了不久,突然後隊一陣騷亂,匈奴統帥大惑不解,正要派人前去探問。這時,卻見李牧轉頭率軍攻來,他被迫迎戰,還沒有來得及派將出戰,自己的部隊已是大亂。
原來,李牧的左右兩路軍隊已經從後麵掩殺而來。在李牧軍隊的前後夾擊之下,匈奴軍隊陣腳大亂,毫無鬥誌,最後隻有落荒而逃。匈奴至此,很久都不能恢複元氣,趙國邊境也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李牧所使用的計策正是驕兵之計。人們常說:勝不驕,敗不餒。可是匈奴兵隻不過是打了一個小勝仗就驕傲得不得了,他們怎能不敗呢?
86以退為進,避開鋒芒
兩軍交戰,貴在能夠準確地分析出交戰之初的客觀形勢及利弊,盡量避開敵軍的鋒芒,製訂出合理的製勝謀略。在決戰中攻對方的薄弱環節,各個擊破,以爭取政治、軍事上的主動,往往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做什麼事都要盡量避開鋒芒,以針尖對麥芒,隻會鬧得兩敗俱傷。很多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往往能使自己獲得更有力的條件。
春秋時期,地處江漢之間的楚國日益強盛,並且控製了西南及東麵的許多小國和部落。公元前638年,楚文王在泓水之戰中楚軍打敗了宋襄公,於是就開始向中原發展,期望成就霸業。
與此同時,流亡在外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也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動,也初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