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虛虛實實,詭秘莫測(2)(2 / 3)

黃巾軍把城圍得如鐵桶一般,怎樣才可衝出去呢?太史慈想了一個計策。太史慈騎馬持弓出了城,後邊還有幾個人拿著箭靶跟著。外麵圍城的黃巾軍十分驚駭,馬上嚴陣以待,準備廝殺。而太史慈則到城下的戰壕內,支好箭靶,往來馳射。射了一會兒,便回城去了。過了幾天,太史慈又出城射箭,圍城的人大都不以為然,隻有少數人還站著觀看。這樣十來天過去了,圍城的人也都習以為常,他們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

又有一天早上,太史慈照例出城射箭,突然躍馬揚鞭,衝出重圍。等黃巾軍想追趕時,已來不及了。沒有過幾天,太史慈搬來救兵,解了圍城之困。

做一些表麵看來毫無意義甚至愚蠢的事情,可以麻痹敵人,分散敵人的注意力,然後趁機行動。這種蒙蔽方法著眼幹擾亂對手視線,就好像是虛晃一槍的障眼法。太史慈正是此中高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曆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奪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公元915年,也就是五代後梁貞明元年。

魏州城外晉王李存勖的軍中,好戰的晉軍士兵,與南梁魏州駐軍劉騰的軍隊交戰了幾場,很是占了點便宜,便覺得南梁軍軟弱可欺,愈發猖狂了。

為了激劉騰出兵繼續作戰,李存勖派部下向魏州城挑戰、叫罵:“喂,南梁兵們,不要總把腦袋縮在褲襠裏,有種的出城來,我們再打一仗……”

可是,不管晉兵如何辱罵叫戰,魏州城上卻不見一點聲息。隻見隱約有兵士舉著旌旗來回走動,沒有一個人出城或在城牆上接應。

就這樣,晉兵叫罵了幾天,也不見魏州城裏南梁軍有何反應。這個情況引起了晉王李存勖的警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當即派出騎兵去偵察。

偵察兵很快回來報告說:“城裏看不見煙火,隻看到士兵的旗子在城牆上移動。”

“什麼?城裏沒有炊煙?”李存勖深感情況不妙,可是他省悟得為時太晚了。

原來,劉騰在魏州屯兵與李存勖對峙,看到晉軍把主力部隊都調到魏州城外,料想他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虛,就決定把部隊撤出去偷襲太原。可是公開撤軍勢必引起晉軍懷疑,於是他想出了這個“金蟬脫殼”之計。

首先讓劉騰士兵把毛驢牽到城牆上,把它們訓練的像衛兵一樣來回走動。毛驢溫順而又聽話,很快就被訓練得達到了要求。接著,劉騰又讓衛兵用喂馬的草紮成草人,綁在驢背上,又在草人身上插好旌旗。毛驢馱著草人在城牆上來回走個不停,迷惑敵兵。與此同時,劉騰把人馬一個不留地撤走了。

就這樣,李存勖的大本營在不知不覺中被劉騰搗毀了。

曾國藩是個深藏不露的人。

曾國藩在練兵的時候,每天午飯後他總是會邀幕僚們下圍棋。有一天,忽然有一個人向他告密,說某統領要叛變了,告密人就是這個統領的部下。曾國藩聽完之後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告密者殺了示眾。過了一會兒,被告密要叛變的統領前來給曾國藩謝恩。曾國藩臉色一變,陰沉臉,命令左右馬上將統領斬首。

幕僚們都不知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曾國藩笑著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了。”說罷,命令把統領斬首了。他又對幕僚們說:“告密者說的是真實的,我如果不殺他,這位統領知道自己被告發了,勢必立刻叛變,由於我殺了告密的人,就把統領騙來了。”

在這裏要特別強調的是:蒙蔽有善意惡意之分,蒙蔽別人並不隻是那些奸邪之人的專利。同時,懂得蒙蔽術之後方可把奸詐行騙者識破,才能對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