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楊的太監在偷聽了這番對話之後,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也信以為真。他怎麼會知道,兩個金兵的談話是皇太極預先布置的,而這個情報則完全是假的。
崇禎帝命令袁崇煥馬上進宮。袁崇煥接到命令,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匆忙進了宮。崇禎帝拉長了臉,責問說:“袁崇煥,你為什麼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麼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
袁崇煥聽了之後,不禁怔了一下,心想:這些話都是從何說起啊?正當他想答辯的時候,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把袁崇煥捆綁起來,押進大牢。
有個大臣知道袁崇煥平日忠心為國,覺得事情有些蹊蹺,勸崇禎帝說:“請陛下慎重考慮啊!”
崇禎帝說:“什麼慎重不慎重?慎重隻會誤事。”
崇禎帝對於大臣的勸告根本聽不進去,而這個時候,魏忠賢的餘黨又趁機誣陷袁崇煥。到了第二年,崇禎帝就下令把袁崇煥殺死了。
59巧妙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
“三十六計”概括了這樣一條軍事鬥爭中的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製對方。一但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製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在春秋初期,諸侯並立的時候,當時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不斷地兼並征服比它小的國家,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的時候,為了要奪取崤函要地,就把其南麵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並的目標。
然而,晉國如果想要順利地把這一目的實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虢、虞兩國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一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係,使自己避免陷於兩線作戰,這個問題是晉國在吞並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要解決的。
公元前655年的一天,晉獻公問大夫荀息:“現在能討伐虢國嗎?”荀息說:“不能。因為虞虢兩國的關係很好,再說虢國戒備森嚴。我看這樣,先給喜歡玩樂的虢公送些美女去,讓他盡情享樂,消磨他的意誌。”
果然,虢公在得了晉國的很多美女之後,隻知道玩樂,不理政事了。這時荀息對晉獻公說:“現在可以攻打虢國了,不過,我們最好不要讓虞國去援救它,我們可以給虞公送一份厚禮,向他借條路去討伐虢國。這樣一來,虢國就會恨虞國,虞國也就不會幫助虢國了。”於是,晉獻公就派荀息出使虞國。
到了虞國之後,荀息晉見了虞公,獻上珍寶,並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貪利,當即便收下了良馬、美玉。虞國本來就不敢得罪晉國,現在拿人家的手短,隻好乖乖地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甚至還表示願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一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隻是一意孤行,硬朝荀息設下的圈套裏鑽。
公元前658年的夏天,晉大夫裏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後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荀息說:“我聽說虞公正和犬戎打仗,您假裝上去助戰,虢國一定放您進城。您的兵車都裝上晉兵,隻要他們一開城門,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他們的下陽關。”
就這樣,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晉軍進展順利,很快地,就把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攻占了下來,一舉控製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並通過此事進一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三年之後,晉獻公故伎重演,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個時候,虞國大夫宮之奇已經把“假道”背後所包藏的險惡用心透徹地看清了。宮之奇走到虞公麵前勸阻道:“大王!不行呀!虢國跟我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俗話說:‘唇亡齒寒’。如果沒了嘴唇,牙齒就會挨凍。虢國滅亡了,咱們虞國就一定保不住。”
但是,這時候的虞公已經被利欲熏心,對於宮之奇的建議根本就不理睬,他嘴唇貼著玉璧吹了一口氣,瞪了宮之奇一眼,說:“人家晉國送來這麼多好的寶貝,咱們連條道也舍不得借給他們,這說得過去嗎?再說,上次人家借道不是還給了我們很多財寶嗎?交結一個強國,總比交結弱國合算。”見虞公聽不進自己的忠言,宮之奇料定虞國必然要被晉國滅亡,為了避禍,他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