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借力而行,絕不孤軍奮戰(1)(1 / 3)

47實力不強就不要逞勇逞強

實力不強,無法與對手正麵抗衡的時候,就不要逞勇逞強。這時,最重要的是能開動腦筋,盡快想出辦法,看能不能借助外力消滅對手,從而保全自己。當然,要想借力殺敵沒有善變的口才和巧妙周旋的技巧是不行的。這就需要一些詐術。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善於借刀殺敵的陰謀家。他有著極好的口才,並且熱衷於“幫助別人”。他就是子貢。

在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是孔子的祖國,一聽到這個消息,孔子大為震驚,於是,就派出能言善辯的子貢出使齊國,阻止齊軍的行動。

子貢到了齊國之後,先去求見了齊國權臣的陳恒。當時陳恒的權大勢大,正蓄謀篡位,急著鏟除異己。

陳恒見子貢來,便問:“你是來為魯國做說客的吧?”

鎮靜自若的子貢說:“不,我是為齊國而來的。魯國是一個很難打下的國家,相國您為什麼要興兵討伐它呢?”

陳恒奇怪地說:“小小的一個魯國有什麼難打的?”

子貢說:“魯國城小易攻,且君弱臣庸,士兵又沒有戰鬥力,所以說不好打;而吳國城高池廣,兵甲精利,又有良將守護,所以好打。”

陳恒聽了,勃然大怒:“你說的是什麼話,簡直是語無倫次,難易顛倒!”

子貢請陳恒屏退左右,才對他說:“我聽說,憂患在外,就攻打弱國;憂患在內,就攻打強國。我看相國您和國內的諸位大臣無法共事。如果是把魯國攻下來,那就是別的大臣的功勞,與你沒有什麼關係,那麼其他大臣的勢力就會膨脹,而您可就危險了,如果是大臣們被困於與強國的戰爭中,你在國內豈不是可以得勢嗎?”

陳恒聽後,隨即轉怒為喜,高興地說:“不錯,是這個道理,隻是軍隊已經出發,若是轉而攻吳,別人會起疑心的。這可怎麼辦?”

子貢說:“這好辦,我去見吳王,讓他救魯而伐齊,這樣,齊國攻吳,不就師出有名了嗎?”

陳恒聽了子貢的話,讓齊軍暫時按兵不動,而子貢則跑到吳國遊說。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齊軍就要討伐魯國了,接下來便是與魯國關係很好的吳國了。大王您為何不出兵救魯伐齊呢?以兩國的兵力,您一定能打敗齊國,繼而又收複魯國,那吳國的聲勢豈不會超過晉國嗎?”

吳王夫差說:“是,齊國確實可惡。他們以前說是要向吳國稱臣,可是什麼禮品都沒送來,我正想討伐他們。隻是現在越王勾踐正在加緊練兵,我怕他會趁虛而入。我想先伐越,再伐齊。”

子貢說:“這樣是不可以的。越弱而齊強,討伐越國的意義小,而縱容齊國的憂患大。您要是先討伐越國的話,那可是不勇不智的行為。大王您不要擔心越國。我去遊說越王,讓他同你一起出兵。”

夫差也高興地同意了他的建議。

子貢離開吳國,又去了越國,越王勾踐十分恭敬地接見了他,問他有何指教。子貢說:“我今天去拜見了吳王,勸說他救魯伐齊,可吳王卻懷疑越國會算計他,想先討伐越國。如果不想算計別人,卻讓別人起疑心,這是愚蠢的表現;而如果想算計別人,卻又不讓別人起疑心,這才是聰明的表現。”

越王一驚,問:“先生,那我該怎麼辦呢?”

子貢說:“吳王驕傲,而又信任一些奸臣。您最好送上一些重禮,再派一支軍隊同吳王一起伐齊。如果吳王戰而不勝,則會削弱力量;如果戰而取勝,必然會有稱霸諸侯之心,將會出兵伐晉;這樣,越國就有機可乘了。”

越王對他萬分感激,馬上派出了三千士兵,去支援吳國。吳王特別高興,便立即決定出兵攻打齊國。

接著,子貢又馬不停蹄地向北,來到了晉國,謁見了晉定公,對他說:“我聽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吳國正在和齊國打仗。吳、魯聯軍一定會戰勝齊國。戰勝後一定會和晉國爭霸,大王您最好厲兵秣馬,作好應戰準備。”子貢這麼勸說晉國,主要是怕吳國勝利之後,會要挾魯國,這樣一來,魯國的危機仍然不能得到解決。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去攻打齊國,魯國也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了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都死於敵軍之手。齊國隻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很快就把吳軍擊退了。

在這整個事件當中,子貢把齊、吳、越、晉四國之間的矛盾利用的淋漓盡致,他到處去煽風點火,並且巧妙的周旋,借著吳國的力量擊敗了齊國;又借著晉國之力,滅了吳國的威風。到最後,魯國雖然有些小損失,但是卻從危難中得到了解脫。

48不要被奸邪之人所利用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表麵上是在主動幫助你,而實際上,其真正意圖則是要借助你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以後他們可以利用你“報恩”的心理,從你身上撈取更多的好處。

春秋時期,曾經有一個人三次出任中山國的相國,他就是司馬喜。當時,中山王有兩個最受寵愛的妃子,一個叫陰姬,一個叫江姬,她們之間明爭暗鬥,都想做王後。這樣的情形被司馬喜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就想趁機敲詐她們一筆,同時又能取得她們的寵幸。最後,終於讓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