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笑裏藏刀,熱情背後藏的是陰謀(1)(2 / 3)

事後不久,李蓮英故意在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像閑聊似的對光緒說:“聽說李中堂那天帶著個小諳達,在清漪園裏足足逛了一天,山上水上玩得好不痛快。”

光緒自4歲進宮稱帝,從小就懾於西太後的淫威,始終是一個傀儡皇帝的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自然就會有一肚子說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朝野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在他禦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把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的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即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因為那罵人的太監代表著皇帝、皇太後或皇後。

如果奉旨的太監學著皇帝皇後的口氣罵,倒還能夠忍受點,但是,讓人無奈的是,那些太監總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野的話濫罵一氣,罵到最後還要跺著腳大喝一聲“混賬王八蛋滾下去!”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因不堪受辱而一氣成病,甚至是一怒而亡的都大有人在。

在光緒年間的時候,郵傳部剛剛成立,委任張百熙為尚書、唐紹儀為付郎。張百熙向皇上謝恩後,就去拜見唐紹儀,說了很多自謙的話,唐紹儀用廣東方言回答他,張百熙聽不明白,彼此發生了誤會。第二天,唐紹儀回拜張百熙,請張百熙麵奏皇上,調任一些官員充實郵傳部,並交了一份調任人員名單,張百熙答應了。等上頭宣布結果,唐紹儀提交的名單沒有一個人選中,唐紹儀十分氣憤。於是兩人關係惡化,都寫了奏折揭發對方,奏折都留在皇帝那裏沒有批示。他們兩人又都請了病假,不到部裏辦公,被禦史彈劾,兩人都受到了聖上的指責,著太監“申飭”。

唐紹儀送給了太監400兩紋銀,但是張百熙不知道。等傳張百熙跪著聽宣讀聖旨後,太監跺著腳大罵:“混賬王八蛋滾下去。”張百熙磕完頭後站起來,麵色蒼白。但是,輪到唐紹儀聽宣讀聖旨時,卻沒有像張百熙那樣挨罵。這樣一來,張百熙更加氣憤,回家後就生了病,沒有多久,因憂傷而死去了。

後來,還有一位任大學堂監督、編修的劉延琛被“申飭”,他因為沒有辦法籌措400兩銀子行賄,又不能忍受這樣的辱罵,十分為難,隻好托人向太監說情,交了200兩銀子。

到時,太監在斥責時,隻罵了“混賬,下去”。這真是“半價半罵”。李鴻章被禦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立即送上銀子,沒有受到當眾的汙辱。

看到李鴻章使錢告饒,李蓮英也把心中那口惡氣出了,樂得“和氣生財”。李鴻章也是一個聰明人,自然很快就悟出了吃虧的原委,從此之後便對李蓮英刮目相看,敬禮如儀,竟同對慈禧一樣恭敬。

李鴻章和李蓮英都是精於官場權謀的人,但是李蓮英在慈禧太後的身邊,能夠及時了解官場的動態,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直到受了訓斥,才猛然醒悟。

其實,李蓮英並不是非要把李鴻章整倒,隻不過是給他一點教訓,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在舊官場上,最得罪不起的就是這些奴才,他們和權力中心接近,一旦把他們給得罪了,說不定什麼時候,等他找到了機會,就會整你。

38要謹防陰險之人過河拆橋

在封建社會的和平時期,戰時的將才往往得封地被封王,時間長了,就會成為朝廷的一大威脅。因此,封建官場鬥爭的特點,可以說是過河拆橋。輔佐劉邦打天下的韓信正是不明白這一點,過於相信劉邦,才被劉邦擒獲的。

漢王朝6年,正是天下太平的時候,劉邦卻沒有鬆懈下來,因為他還有一塊心病未除,大臣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韓信。韓信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他善於領兵打仗,韓信一旦造反,那麼,必定是天下大禍。項羽的大將鍾離昧,在項羽失敗後,投奔韓信。韓信與鍾離昧同是楚人,韓信就收留了他。

當劉邦聽說韓信收留了鍾離昧之後,對韓信就更不放心了,一個韓信就已經夠難對付的了,再加上一個鍾離昧,就更難對付。劉邦派使者持詔書,要韓信交出鍾離昧,韓信接到詔書,謊稱鍾離昧不在他處,不肯交出鍾離昧。高祖劉邦接到韓信的書信,心中懷疑,就派暗探察訪,暗探到了下邳,恰逢韓信出巡,車馬隆隆,前後護衛,不下三五千人,聲勢很是威赫。偵探回報劉邦,說是韓信有造反的意思。

於是,高祖立刻召集眾將,商討對付韓信的方法,眾將主張討伐,高祖沉默不語,諸將退出。陳平進見,高祖向他問計。

雖然陳平知道韓信並沒有造反的意思,但是卻不肯替韓信辯護,隻稱事在緩圖,不宜從速。

高祖著急道:“這事如何從緩?你總要為朕設法吧!”

陳平道:“諸將怎麼說。”

劉邦說:“都要我發兵征討。”

陳平說:“陛下如何知道韓信謀反?”

劉邦說:“有人密報,謀反屬實。”

陳平說:“除有人上書外,是否還有人知他謀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