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奸邪小人無所不用其極(4)(2 / 3)

嶽飛的被害,引起了公眾的憤怒。韓世忠已被罷職,他當麵質問秦檜時說:“嶽飛抗金,何罪之有?嶽飛謀反,證據何在?”秦檜支支吾吾,作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回答:“莫須有。”“莫須有”是宋時的口語,意思是也許有。韓世忠聽了,十分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檜知道,憑正當手段是無法除掉嶽飛的,他就隻好加給嶽飛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也就是僅僅憑猜測來給一個無辜者定罪,也就是無中生有的誣陷。這個顛倒黑白的故事,使“莫須有”這個詞一直流傳至今。

秦檜就是這樣一個狡詐之徒,他喪盡天良,一生縱奸行惡害人無數。

9陰謀的設局者善於耍陰謀

陰謀的設局者善於耍陰謀,他們認為自己處處高人一等,所以總愛顯能耐,想去控製對手。殊不知,這種貌似聰明的“顯能耐”,往往會抖露他們的弱點,將其醜惡嘴臉暴露在眾人麵前。

韓世忠、嶽飛、張俊三大將的職位被罷免後,秦檜時刻派人去監視他們的動向,以便隨時向自己彙報。監視韓世忠的人回來報告說,韓世忠任樞密使後,特地做了一條“一字巾”,上樞密院辦公時,就把它裹在頭上,顯出悠閑的樣子,但出外,卻隨身帶了很多親兵護衛。秦檜清楚,這是韓世忠對朝廷的舉措不滿,而且有所防備。派出去監視嶽飛的人回來報告說,嶽飛故意敞開衣襟出入,顯得十分豪放威武,仿佛在向人們表明:“我嶽飛一心為國,問心無愧!”這使秦檜大為惱火。隻有去監視張俊的人,回來報告說張俊行為舉止非常自然,沒有任何異常跡象。這消息令秦檜稍為寬心。其實,秦檜心裏很清楚,張俊之所以這麼老老實實,服服貼貼的,是因為自己事先和他訂立了“君子協定”。

秦檜早在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宋金議和時,就看好了武將之中的張俊是可以為自己所用的人,所以平日裏就注意用小恩小惠拉攏他。果然,張俊很快就成了和秦檜拴在一條線上的螞蚱。這次張俊回朝後,秦檜就私下裏向他許諾,召回三大將後將兵權全都歸他,條件是支持秦檜削奪兵權、同意議和。張俊早就嫉妒韓、嶽二人的軍事才能和名聲,對兵權也是覬覦已久,現在有這麼好的一樁買賣,他何樂而不為呢?

張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在就任樞密使之後,馬上上章表示願意交出所帶全部人馬,撥屬禦前使喚。高宗見張俊率先表示擁護,又帶頭交出所管軍馬,龍顏大悅。又聞聽韓世忠和嶽飛似有不滿,就在給張俊的獎詔中,撫諭他一定能保住功勳顯赫的地位。

後來,朝廷宣布把三大將的原統帥部全部解散,名義上說“遇出師臨時取旨”,實際上是切斷了三大將與原屬將士的聯係,把指揮權分散歸屬偏裨諸將。三宣撫司統製官以下都冠以“禦前”兩字,此後直接聽候三省、樞密院取旨調發,命令有關部門重新鑄印付給統製官。

不久,秦檜又提拔胡紡、吳彥章、曾慥為總領官。繼宣撫司取消後,由他們三人分別在楚州、建康、鄂州重新置司,並提高了各軍總領的職權,規定總領除管理錢糧外,還要節製諸軍,負責報發朝廷與各軍間的往返文件,預聞軍政,實際上起著監軍的作用。

至此,壓製抗金大將的第一步--解除韓、嶽的軍權已經實現。然而解除軍權,僅僅是秦檜謀劃的迫害抗金將領韓世忠和嶽飛的第一步驟。現在,韓世忠和嶽飛的軍權雖然被解除了,但控製韓、嶽的軍隊和壓製抗戰派的目的還遠未達到。

紹興八年,秦檜主持議和時,韓世忠是個強硬的反對派,接二連三地上奏章論議和之弊,不聽朝廷調遣。最令秦檜氣憤的是在和議達成之後,韓世忠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險些壞了自己的大事,斷送了辛辛苦苦得來的議和成果。多虧了胡紡告密,事情才沒有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