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在曆史上曾促進了歐、亞、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促進了各國間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隋唐時最為興盛,隋唐時期的京都在長安,長安是當時人類經濟、文化交流的聖地。英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adham)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巨著的《導論》卷,權威的指出:唐代“長安與巴格達一樣,成為國際間著名人物薈萃之地,阿拉伯人、敘利亞人和波斯人從西方來到長安,同朝鮮人、日本人、西藏人和印度支那的東京人相會,並且同中國學者在渭河之濱那座古城的壯麗亭台中一起討論宗教與文學”。同時,他以“在中國的波斯人”為題,討論了“有些中國化了的波斯人後裔可能在波斯與中國的科學交流中,起過重要作用”。接著他舉李珣、李玹、李舜弦等兄妹在文學、詩詞與醫藥方麵的成就為例,以及李密醫於公元735年曾去日本參與了奈良文化的革新等史實,論述了長安在國際科學文化與醫學交流的盛況。這說明絲綢之路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曾發揮過重大的作用,這也是國內、國際學者千百年來一致認可的曆史。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倡導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90年代在中國舉辦了研討會。會議提出:“建設現代絲綢之路,開創陸橋經濟新時代,建設人類新文明”響亮口號,陝西西安學術界一些從事中外語言文字和國際經貿文化交流方麵的學者、教授,在會議精神的鼓舞下,一致認為“作為絲綢之路故地的古都長安的學者,理應在建設與拓展新絲綢之路中,同世界人民一起,作出應有的建樹和貢獻”。他們發起編撰“絲綢之路論壇”叢書之壯舉,並設有《絲路華夏醫學辨析》卷為其組成部分,專門分“華夏醫藥的輝煌成就”、“中外醫學的傳播與交流”、“開拓華夏醫學的新篇章”三部分,26個綱目、89個論題,進行了總結與研討。
曆史是一麵鏡子,該書之論述對中外學者是有借鑒意義的,陝西省衛生廳老廳長,學者盧希謙教授,要我為孟昭勳研究員主編的《絲路華夏醫學辨析》一書撰寫序文,盡管在這一研究領域我是沒有資格發言的,怎麼敢為之作序呢?思考多時,難以動筆。還是於光遠老為“絲綢之路論壇”叢書的《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國家文化經貿概覽》的序文給予啟迪,加之盧廳長的囑咐,不顧思拙文陋,書此僅望學術界能予該領域之研討以更多的關注。
李經緯
2002年國慶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