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書評卷 聆聽花開的聲音
——讀肖大慶先生《一路花香》
餘傳釗
最美莫過花開時。
茫茫網海,千裏泛舟。極偶然地,我與一篇名為《破蛹》的散文悄然而遇,該文作為肖大慶先生新書《一路花香》的後記,卻本末倒置地成為我走進《一路花香》走近肖大慶先生的前傳。
“修煉的路是那樣的漫長,嬗變的過程是那麼的痛苦,但,痛並快樂著。”細品這力透紙背的肺腑之言,作者以細膩、真切的筆觸,在人群中的海市蜃樓裏,書寫著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史詩。
是作者淋漓盡致地訴說自己追求藝術之旅的孤獨,引起了我這顆孤獨之心的共鳴?還是楊遵賢前輩的序言《傾訴真情的花簇》,引發了我對作者新書《一路花香》的極大關注?不得而知。我從無追星曆史,更不願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打擾他人的平靜生活,尤其是寫作者,但當我“人肉搜索”作者“肖大慶”時,無意中找到一份通訊地址,內心掙紮幾天後,抱著收到“查無此人”退信的最壞打算,往那份無法驗證真假的地址裏寫了一封信。
坦誠言之,去信並無巴結、奉承之意,隻想通過最傳統的通訊方式,在白色的信箋紙上簡單地傳達這麼一個訊息:在異常寂寞而艱辛的寫作之旅裏,透過文字演奏生命曲譜靈魂樂章為整個社會奉獻精神食糧的寫作者,便是我們青年一代的欽佩者和敬重者。我欣賞一切為藝術而不辭勞苦不懈追逐者,我以青春的不屈和成長的聲音向這些在途中的獨孤者致敬,並對作者的下一次的花團錦簇注入更多的關注與期待。
幾天後,我驚喜地收到肖大慶先生的電子郵件,幾番交流,這位在網絡時代不甘落後的60後前輩與我這位搭上80後末班車的後生,儼然成了忘年交。肖大慶先生先前做過十幾年的人民教師,我一直稱呼他為老師,隻有老師能蹲下身讓孩子抬頭望見陽光,隻有老師走上三尺講台孩子才能走向世界。
近些日,收到扉頁有肖大慶老師親手筆跡的《一路花香》,一份厚重握於手心,滿園花香沉澱於心。迫不及待地在墨香飄逸的書頁中閱讀,走進作者的文字便像走近一段曆史走近一個地域走近一個時代。在這裏你能看到最多的是粗糲生活中最真實的質感,這是曆經磨難與滄桑的中年男人在跌宕的歲月,對身處時代的獨白與傾訴。
誠然,在這個圖書膨脹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一路花香》沒有青春小說華麗的包裝、五彩斑斕的圖畫插頁,更沒有挑逗眼球的下半身字眼、從主人公從“洗具”走向“杯具”悲嗆情節,但我更願意將這本書看成一副黑白相間極有層次感和擴張力的素描,或者說是當你走進親情友情愛情的世界裏,一台可以在勾起你回憶時讓你淚流滿麵的黑白電視。
一本散文集便是作者一個階段的智慧的凝聚,發自內心的虔誠與敬重獻給付出無數艱辛勞動的作者。如今湮沒在浩繁卷帙的蛹已經破卷而出,在日漸光明卻依舊泥濘的路上,遁著文字的浪漫氣息,相信肖大慶老師能恣意地享受雨後初晴的一路花香,也相信肖老師能將筆觸伸向更深處、以更寬闊的視野、更靈動的文字書寫更壯麗的藝術人生。
文末,以此拙詩敬獻給《一路花香》和所有享受一路花香的築夢者。
一路花香香萬裏,滿園桃李春已去。
遙知故裏牧童村,舊時風景夢闌珊。
敢拿青鬆比天高,蝶繞蠶蛹舞翩躚。
高山止仰慕文采,流水有情羨人仙。
蜀道險阻路漫漫,孤島尋蹤浪滔滔。
寶刀未老今出鞘,鋒芒橫空任逍遙。
翰林墨寶千古承,玉琢成書歲月艱。
紅色故都一枝梅,明日春來綠如藍。(注:肖大慶先生筆名逍遙島、玉琢)
(餘傳釗,江西省贛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贛州市某國有企業。)
《一路花香》讀後二題
廖彩隆
一、構思巧,角度新。
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是看一座山,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景物。《一路花香》第四卷有一組寫景記事的文章,寫了三清山,魯迅故裏,紹興沈園,宜春明月山,紅土地贛南,龍南圍屋等。作者善於把握這些地方的景物特點,選取最佳角度,集中地精煉地再現了這些地方的風景或人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清山的雲海、奇峰、怪石、孤鬆,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作者把筆墨用在了三清山後山的鬆林以及懸崖絕壁的孤鬆上,著重點出“三清山的鬆就是這樣,縱使在沒有泥土的岩石間,它們照樣能破岩穿壁,將根深深紮在堅硬的岩石中,隨遇而生,彰顯生命的頑強。”(《三清山賞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