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應對從容,舉止輕柔。應對舉止不但體現女子的修養,而且表明其身份層次,不容忽略。因而曆代女子教訓書及族規家禮在這方麵製訂了一係列繁文縟節,甚至連一顰一笑,舉手措腳之類的細微末節都一一作出規定。
一般說來,女子應對禮儀的動作幅度都比男子小些,顯得從容而輕柔。如行禮表示敬意,先秦時尚跪拜禮,男子頓首、稽首皆要引首至地,而女子則須肅拜、手拜。肅拜,兩膝跪地後斂手放低。手拜,跪下後兩手點地再抬起拱合,同時低頭至手。這兩種行禮姿勢流行時間較長。
唐人向人行禮,有一種叉手的習俗。柳宗元有詩說:“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律賦,每次入試,八叉手成八韻,故有“溫八叉”之名,《事林廣記》載“叉手法”說:“以左手緊把右手,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右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著胸,稍令稍離,方為‘叉手法’。”其手距離胸前約二三寸。如果見人當施禮時卻撒手,則為不敬。叉手禮矜持含蓄,所以女子也尚此禮,其形象我們還能從張九齡墓壁的殘缺《侍女蟠桃圖》中看到。壁畫上尚見二女,一女側身行叉手禮(叉手局部不太明顯),一女麵部漶漫,正麵叉手動作卻提供了清晰的實證。這種叉手禮在五代和宋代女子中亦流行。雖然跪拜之禮一直未廢,但隻是在重大的禮儀中才使用。
唐宋女子向人行禮時還要口道“萬福”。清代翟灝《通俗篇·祝誦》中說:“王廣津詞:‘新睡起來思舊夢,見人忘卻道勝常。’‘勝常’猶今婦人言‘萬福’也。蓋萬福之言,宋時已經盛行。”實際上這一禮節唐代已有,宋若莘《女論語》中就是“主賓相顧,‘萬福’一聲”的規定,可為確證。明清時道萬福泛指女子與人見麵時與人行禮儀式,口誦“萬福”時雙手手指相扣(叉手禮的演化姿勢),放在左腰間,低頭屈身以示敬意。清代滿族婦女禮節有所不同。一般請安時以雙腿略屈,作往下蹲身狀,俗稱癐安。亦有以雙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作蹲身狀。如平常人還禮,隻以手上摸其髻而已。無論道萬福、行癐安,舉止都很優柔,與表達的“謙恭”意義表裏浹洽。
相見敬禮是女子行為的犖犖大節,此外還有許多與之配套的禮數。如起居行止要求“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不登高,不臨深”(鄭氏《女孝經》),“行莫回頭,語莫露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宋若莘《女論語》);接待女客要求“整頓衣裳,輕行緩步,斂聲低氣,請過庭戶,問候通時,從頭稱敘,答問殷勤,輕言細語”(同上);過訪人家要求“相見傳茶,即通事務,說罷起身,再三辭去”(同上);吃飯時要求“動匙箸,忌聲響”;吃完後要求“洗盅盞,輕輕頓”(賀瑞麟《改良女兒經》)……
我們實在無須把具體、細微而又不勝其繁的女性禮儀範型加以充分展示,曆代廣大教化主的良苦用心已經昭然若揭:既然社會、宗族、家庭需要溫良氣息,便竭盡全力去教導女子們學會恬靜幽嫻,斂性矜持,克己為良,得坤德之順,以創造一個溫情脈脈的人文環境。其鍛鑄、弘揚傳統美德的功績永不可滅!但是,這份溫順、這份斂性、這份嫻靜為社會帶來雍穆、和諧與寧靜的同時還會帶來些什麼?這過於沉重的思考被曆代所回避,永遠留給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