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講得投入,台下聽得忘我。台上東紫講述時很動情,台下大家入神的聆聽意猶未盡,我們完全沉浸在她所陳述的場景和見解中,忘記了那被我們忽視的悄悄溜走的早已過了的吃飯時間。東紫說過,寫小說時如果時機不成熟,千萬不要輕易動筆,尤其是在不成熟的階段,這就好比工廠製作出的一個有諸多問題的不合格產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更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寫作也如此,如果在思想等各方麵不周全的情況下生硬地成文,上麵會有不少瑕疵,且製造出來的是廢品,這樣會白白耗神耗時耗力。
在讀書方麵,東紫提到了西方的博爾赫斯的《作家們的作家》和《論失明》,又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要不斷地讀經典,對於讀過的那些書,也許會被忘記,可它的種子卻在你心裏,要把自己泡裏麵,哪怕哪天拎起來曬幹了,內心的種子就是你自己的,種子的力量是無限的;選擇經典,不是一次讓你感動完,而是每次讀都有新意,讓你欣喜;一定要讀對自己口味的書。東紫很謙虛地說不要隻讀現在期刊的文章,她的文章也不要多讀,要讀那些經典名著,不要專業地閱讀理論大多會受到束縛,她建議準專業閱讀,就是不是專業地閱讀。停下來,慢慢品,深入文本內部去嚐試去體會去品味、解構它。作家需要曆練到一定程度才有感覺,這個感覺是長期的。寫作,沒有時間,唯一辦法就是擠,一定擠時間,時間太多就會想不到它的存在,一個人生命裏總有一點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的恐慌,讓你不停地拷問自己,安慰自己生命的恐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寫作。文學是最公正的,隻要真誠地待它,它一定真誠地待你。文學需要體驗,不體驗永遠是滑翔,我們要用心體驗,享受疼痛。
記得已逝的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曾說過:我活著不是為了寫作,但寫作是為了活著。是的,寫作讓你本來平淡的生活賦予了新的內涵,讓你本無意義的人生變得有價值有意義了。
我記住了東紫的話,寫作,它能溫暖你,疏導你,讓你美心又美容,堅持,再堅持,你的容顏會一直煥發光彩。
真情營造生命的綠洲
?——讀李學廣散文集《隻要想起海》有感
?文/張紅梅
???????? 作家為什麼要寫作?
??????? 有人這樣回答:因為有什麼東西烙著他們了,使他們坐臥不寧,他們才會去寫。《隻要想起海》的作者李學廣就是這樣的作家。通過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對文學對寫作非同尋常的執著,甚至是癡情。讀過《隻要想起海》這部散文集,內心總會湧起莫名的觸動。
??????? 我認為《隻要想起海》這部書的主要特色是,感情飽滿,樸實自然,充分表現了作者懷有的大愛之心和赤子情懷。如《給媽媽洗腳》、《隻要想起海》、《父親與海》、《母親的九字箴言》、《媽媽的收藏》、《風送老母入夢來》,文中所描述的那些生活中的小事甚至瑣事,經過作者那善感心靈、敏銳的捕捉,細致入微地描寫,父親、母親的純樸善良勤勞的品質、作者對老人無限思念、對少年跟家人在一起的深切眷戀,就這樣清晰地再現我們眼前,無法不觸動讀者心靈,這種難以割舍的親情力量之巨大之濃烈,是任何事物都無法相比的。
??????? 我在回味中思索,最能感動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書呢?答案是那些有靈魂的書,是有感情的書。《隻要想起海》就是一部有豐富感情的書。這部書貫穿著一種情感脈絡,可以說作者是用汗水甚至用心血寫成的。也許書中描寫的那個年代的某些社會背景還有情節,我曾聽父母提到過,也許想起了過逝多年的父親及所遭遇的某些經曆,也許是書中的某處像射線一樣擊中了我靈魂中的某一點。有些段章是那樣恰當貼切和真實,讓人感動和難忘。書中所描述的很多場景猶如一幅幅感人的立體畫麵,讓讀者身臨其境。我想起了雷蒙德·卡佛在《關於寫作》中談到的:“為了讓細節具體傳神,語言必須精準。為了準確地描述,你甚至可以用一些通俗的詞。隻要運用得當,它們同樣可以起到一字千斤的效果。”這也是此篇文所要達到的效果。
??????? 其中的《隻要想起海》這篇散文,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日照所流露出的濃濃的深情。他用細膩的筆觸和深入的思考,詳實地描寫了故鄉由一個原本荒涼的小漁村,是怎樣蓬勃而起,迅速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曆史悠久,且有著濃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旅遊資源的沿海發達城市,成為崛起在山東半島的美麗整潔的藍色經濟區。作者細致地白描,將大海的神秘、琦麗的景象夢幻般地呈現,表達了對故鄉的質樸而濃烈的情感。此時,作者內心振奮豪情勃發,也給讀者帶來了力量。
??????? 在這看來,這部書貫穿了兩條主線,那就是“愛”和“奮鬥”。我又想起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散文是最能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文字了,本書的作者心中就有那份“愛”,小到他對父母、對女兒、對親人的愛,大到對故鄉、對企業、對國家、對萬物的愛。愛溫暖而厚重。他的《致女兒書:再多走兩步》《在山下小路上升起》等,通過自己幾十年的親身經曆總結出經驗教訓,告訴女兒該如何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該怎樣通向成功。文字看似樸素尋常,卻意味深長,隱含著人生的哲理,值得我們永遠牢記,“那就是恒心、毅力,這對人生是多少寶貴!”。通過這些飽含作者心血和期待的文字,我感慨到: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是作者一生堅持的信念。快樂與痛苦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順境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逆境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順境、逆境、快樂和痛苦都是人生的一次次難得的體驗,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充實著我們的生活。積澱多年的情感如潮般噴發,凝結內心的思想經過幾十年的升華醞釀,發酵成醇香的沉年甘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