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介紹7(2 / 3)

四月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筵,嘉納之。

五月詔逮捕鼇拜交廷鞫。是日,在鼇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鼇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詔複被鼇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並予諡。

十月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宮成,上禦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

正月祈穀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加上孝康章皇後尊諡,升祔太廟。

七月奉祀孝康章皇後於奉先殿。

八月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後、皇太後首謁孝陵。

十月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複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命編纂《孝經衍義》。

三月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置日講官。

四月命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詔宗人閑散及幼孤者,量予養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以寰宇統一,告成於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後、皇太後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禦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二月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耤禮。朝日於東郊。

五月《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裕親王福全、莊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醜)

正月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上禦經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試漢科道官於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雲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諭總管太監考察各宮太監勤惰情況。

十一月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正月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後頒內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新造儀象成。

三月耿精忠叛,執總督範承謨,並邀台灣鄭經助攻。

五月皇後赫舍氏因難產逝於坤寧宮。康熙帝為此輟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後梓宮於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定以內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及扈從、執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後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四月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複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閏五月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複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正月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