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好的回答,就是隻對孩子說三個字“試試看”。讓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驗證自己的方法,這會讓孩子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問題解決。當孩子踩著小車爬了上去,這個時候您再給孩子一個“你真棒”的賞識和鼓勵。孩子成功了,他不僅愉快地滑了滑梯,還從這次成功中奠定了自信,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後的成長中他會更願意去挑戰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會玩的孩子擁有較強的獨立性,在孩子的玩的過程中,離不開家長的引導作用。毫無疑問,在引導孩子玩的問題上,最後一類媽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然而遺憾的是,生活中大約有95%的父母采取的是第一個媽媽的做法,總是那麼非常自然,非常習慣又非常充滿愛心地將孩子抱上去。他們隻想到眼前的孩子太小,卻壓根兒就沒有意識到他們這麼簡單地一抱,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一次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我們總是這樣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機會,在孩子一次一次的求助麵前,越俎代庖的話,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孩子嚴重的依賴性。然而有一天,當我們抱怨孩子的獨立性太差,依賴性太強時,何曾想過這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其中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群體性。孩子在群體交往中長大,再優秀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夥伴的作用。二是實踐性。孩子通過親身體驗能明白許多道理,當孩子求助於自己時,不要急於幫孩子解決,給孩子一次獨立思考的機會,鼓勵他積極地去動腦筋,想辦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樣,當他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時,他便會從中享受到一種成功的快樂,也鍛煉了獨立思考和應對的能力。
因此,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放手讓他們去玩,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不規定今天一定要玩什麼,但讓孩子盡情地去想一想、玩一玩。對孩子所有的想象、玩法都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孩子,讓他們體驗玩的幸福和快樂,這才是孩子真正的自主玩耍。孩子想做的事,隻要沒有發生意外的可能,就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做主,不要用自己的建議去左右他們的想法,否則就會挫折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利於獨立性的培養。
同時,媽媽還要鼓勵孩子玩出新花樣來,為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設計富有情節的遊戲活動,營造自由寬鬆的娛樂環境氛圍,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探索、發展、提高,嚐試自己思考、自己判斷,有自己的主見,這樣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