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別禁止孩子說怪話,那也是一種思考(1 / 1)

想起前不久的一個周末,我陪孩子堆積木。他突然要拿玩具水槍玩水,我怕弄濕他衣服就說:“一會兒再拿,先坐好了。”誰知他的急脾氣來了,一邊往外走一邊帶著哭腔說:“我就要拿,我就要拿。”

聽了他的話,我又好氣又好笑,就給他個台階下說:“你忘了嗎,什麼事好好商量就行,越像你這樣耍賴越不行。”他聽了,看了我一眼,並沒有停下向外走的腳步,語氣卻改變了一些:“我就是要去跟爸爸商量,不跟女生商量,女生唧唧歪歪的。”接著找爸爸商量去了。我卻被他那句話逗樂了,什麼女生唧唧歪歪的,真不知他從哪裏學來的這些話。

後來,想想和孩子在一起時經常聽他說一些令人捧腹的話,真不知他的小腦袋裏究竟裝了多少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有一點應該可以證實,那就是孩子在漸漸長大,有很多話不用跟別人學自己就會組織。

愛孩子,從聽懂他們說的話開始。如果你能對他們從校園裏帶回家的怪話心領神會,相信可以促進你們之間的親情交流。愛說怪話的孩子有靈氣。

魯迅當年帶孩子去照相,居然也發現了這個文化差異的奧秘。魯迅的兒子在日本照的相片,調皮的樣子很特別。可是,回國後照的相片總是麵無笑容,而且顯得特別溫順。原來,在日本照相,人家認為孩子調皮的樣子最可愛,所以專門捕捉孩子的調皮相給攝下來,而中國文化認為孩子調皮與淘氣最可惡,所以,照相時決不肯把孩子的這個樣子保存下來,而是專門捕捉那溫順而乖巧的鏡頭。

然而,多少年過去了,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把孩子完全管住、震懾住為成功的標誌,有時恨不得給孩子來一雙手銬外加一雙腳鐐才放心。我們所崇拜的教育方法,也是技術主義加權威主義。所謂技術主義,其實還不是教學的科學技術,而是規訓技術。所謂權威主義,就是用了威權效應,讓孩子們看了你就感覺害怕,甚至聽到你的名字就感覺害怕。因害怕而不敢犯事。想想一個孩子因做錯一件小事而被罰跑五千米的情形,犯個錯誤就要寫兩千字以上的檢討,還要當眾表演與唱歌等等,他還有什麼靈性和思考?

曾經,有一位前來尋求幫助的媽媽對我說:“我兒子最近有些反常,竟說些讓我聽不懂的怪話。”她說她兒子在和同學通電話、聊天時,竟說些什麼“趴趴熊”、“潛水艇”、“暈”……當時看孩子說得很高興,而她自己卻一句都聽不懂。後來兒子告訴她,“趴趴熊”是懶人,“潛水艇”是沒水平的意思。

還有一次,她說兒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吵了起來,原因是那孩子說她兒子是“神童”、“蛋白質”,她兒子很不高興,後來兒子告訴她“神童”是“神經病兒童”的意思,“蛋白質”是“傻蛋、白癡、神經質”的意思。這些話讓她聽得目瞪口呆,文字的含義變化成這樣了,她怕孩子會學壞了,她說自己不知該怎麼辦。

我告訴她,這些詞彙都是如今校園內的所謂新詞彙。校園流行語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言簡意賅、容易表達,隱含較強的感情色彩,極易在青少年中得到共鳴而流傳。它反映了一定時期學生的心態。這種心態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不能簡單地把它概括為“好”或者“壞”。這樣的語言還具有時效性,孩子在過了這個年齡階段後,就不會對這樣的詞彙再感興趣了。

孩子總是喜歡嚐試說各種話,隻要他說的不是特別不好的話,大人就不要禁止。通常愛說怪話的孩子都很有靈氣,也是孩子想象力的一種表現,表明他對某些事物的思考。而那些習慣於聽話的乖孩子,在遇到需要獨立思考做出決定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困境。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多少年來似乎就是在做一件事,就是要讓孩子變得乖巧溫順才放心。很少從保護孩子的天性出發,尊重兒童的世界,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及好奇心。

試想,允許孩子在大人說話時插上幾句話,甚至說幾句調皮的怪話,又能耽誤什麼呢?其實,有時我們所學的知識與那樣機智幽默的靈氣所比較起來,真得不算什麼。要知道,說怪話是需要想象力與幽默感的,而且正是孩子富有生命活力的表現,是聰明而富有靈氣的表現。

因此,不要禁止孩子說怪話,一個媽媽要學會傾聽你的孩子的說的任何話,甚至要從他們的機智幽默的怪話裏聽出孩子的生命靈氣。你的一個真誠的欣賞式的微笑與點頭,都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