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1 / 1)

我們是否都有這樣的體會:麵對“同事”,我們一般采取的態度是“尊重”,因為我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共同去完成任務;麵對“朋友”,我們一般采取的態度也是“尊重”,因為我們之間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互相幫助,進行交流。然而,在孩子麵前,我們卻很少注意“尊重”。

曾經在一部電視劇中看到過這樣的情節:一個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七八歲小男孩,學習中等,性格內向,唯獨對下象棋很感興趣。在一次學校組織的象棋大賽上獲得冠軍,老師獎了他一副象棋。一天放學回家,母親幫忙整理他書包時發現了這副象棋,於是大為惱火,不顧孩子的極力解釋,狠狠地嗬斥孩子,並把象棋付之一炬。看著成為灰燼的象棋,小男孩傷心轉身走回房間關起了門,任憑母親怎麼叫都不開。之後小男孩變得更加內向,消沉。

後來他母親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是後悔,雖然最後小男孩看到母親重新給他買的象棋,破涕而笑。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行為如果接二連三地發生,而媽媽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改正,那麼,甚至於孩子的一生,給孩子造成的傷害都是非常嚴重的。

其實,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媽媽會在許多時候都犯下同樣的錯誤。孩子和棋,孰輕孰重,為了一副棋或者為了某些東西而傷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們做過多少呢?

對於父母來說,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做媽媽的。如果隨便問一位母親,你愛自己的孩子嗎?那答案肯定是同樣的:愛!但是如果問,你尊重你的孩子嗎?可能得到的答案就不知所以然了。往往因為媽媽以愛的名義,行使著自己享有的權利時,就容易忘記孩子的權利。

曾經有所學校,對校內全體中小學生做過類似這方麵的調查。結果表明,有50%以上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人格,能夠平等地和自己交流溝通,有將近50%的孩子希望父母與自己是地位平等、感情親密的朋友關係。

這個數據著實讓人有些揪心。麵對孩子,做媽媽的往往強調的是“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好”,這樣我們就可以名副其實地當一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總是能以“指揮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麵前,可以“無所顧忌”地對孩子進行指導、命令、監督、批評、訓斥和否定,而絲毫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

同時,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也就理所應當地“有權力”要求孩子“向我們靠攏”,要求孩子“向我們彙報”,要求孩子必須把學習狀況、日常生活狀況、心理狀況、與他人交往狀況等所想所做不斷地向我們彙報,一句話: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隱私”向我們公開。

通俗地講,就是媽媽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高於孩子,因此必然認為自己有權力要求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孩子要“無條件”地執行自己的意願,而許多時候我們的意願往往是以“命令”的方式出現。但是,麵對這樣一個結果,我們更應該警醒:正是我們當媽媽的在家庭教育中出現了不足,正是由於我們對孩子缺乏尊重,才使得孩子遠離了我們。

當我們不斷向孩子“發布命令”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這樣一個基本道理,更忽視了應該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應該有著自己的需求、見解、情感、情緒、地位、自尊和生活圈子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由於我們忽視了孩子的“人格”,所以必然導致我們對孩子采取錯誤的教育措施。在媽媽的“不尊重”式教育下,孩子成為了隻知道服從命令的“機器人”。由於一切都要聽命於媽媽,孩子做各種事情時都會顯得很消極,缺乏責任心,缺乏社會交往能力,從而變得性格孤僻,嚴重的還會使孩子的心情長期處於抑鬱狀態之中。

研究表明,孩子自上了中學,就開始進入了“人格獨立時期”,這時候的孩子在心理上迫切地想獨立,但其自身又缺乏獨立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處於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所以,這時候的孩子需要幫助,需要一個“參謀”進行出謀劃策,幫助孩子逐步提高完善綜合素質,盡快完成從“想獨立”到“能獨立”這一轉變過程,雖然,我們不能規定所有的孩子做同樣的事,走同樣的路,但我們可以幫孩子選擇一條更好的路,就是允許他們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實現自己的願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不能尊重孩子的興趣,就是是否真正愛孩子的重大區別點。

人都是有尊嚴的,即使是再弱小的人,同樣有自己的自尊。因此,每一個媽媽在給孩子表達關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沒有尊重的愛是一種傷害,沒有尊重的教育注定是一場失敗。讓我們從尊重孩子開始,真正地接近教育的奧妙之一——給孩子一個恰當的舞台,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