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存競爭的激烈,雙職工家庭也越來越多,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不得不去工作,而帶孩子一事多由家中的老人負責。目前,由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帶管孩子的家庭已占了相當大比例。
可以肯定的是,由老人帶孩子有一定的優勢。老人對孩子愛多表現為,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能寬容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精神上得到極大寬鬆、極度自由,這便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但從心理發展方麵來看,孩子的心理需要並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而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也有不利的方麵。由於老人容易過分地溺愛和放縱孩子,使孩子過於自我,進而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容易使孩子錯失形成友好交往和優良品質(如謙讓、愛勞動)的良好機會。多數老年人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奶奶姥姥朝夕相處,長期囿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麵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
同時,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阻礙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的發展,致使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不敢麵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這樣很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而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
因此,對扮演子女與父母雙重角色的年輕的爸爸媽媽而言,不要以為有姥姥或奶奶幫著帶孩子就徹底放手教育孩子,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抽時間陪陪孩子,教育引導孩子,常與老人溝通,千萬不要放棄自身的職責。這是每一個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孩子的母親,切記不要把工作當不管孩子的借口,隻要重視,時間總能擠出來的。比如:每天晚飯後和孩子做遊戲、講故事,周末帶孩子外出活動。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育孩子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必須時,也可以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對老人寵愛孩子等一些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盡量減少正麵衝突。
老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其實是很脆弱的,但他們對孩子的愛無可置疑。所以,在把孩子交給老人管教時可以“先培訓,後上崗”但一定要注意和老人溝通時的方式和語氣。
比如,告訴老人寶寶就要上或正在上幼兒園,園裏有許多小朋友,來自不同的家庭,大家性格不一樣,你要讓寶寶從現在起就開始適應和不同性格的小朋友相處,等到他上幼兒園就不會出現問題了。假日裏讓媽媽請些朋友或同事帶著寶寶來串門,你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寶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如果出現他在玩的時候對別的小朋友不夠友好的事時,你一定要要好言相勸,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幫助他和小朋友一塊兒玩他的玩具,讓他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再者,可以和老人談談獨生子女環境單調,與人交往少的問題,理解寶寶將來還是得走上社會的,不能過於嗬護,要逐漸鍛煉寶寶的獨立性,讓他到集體生活中能盡快地適應。建議老人家給寶寶講有關合作、分享、同情的故事,對寶寶的社交行為會有好處。這些故事老人可能是有的,如果沒有,你可以為他編一些。提醒老人帶孩子到朋友家去串門,在比較陌生的環境中,鍛煉他的社交能力。有時他會受到小朋友的熱情接待,會使他回過頭來想自己的問題,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他就會改了。
老人為我們帶孩子,我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更好地為家庭創收,為孩子的生活成長創造更優越的環境。因此,我們要懂得感恩。但必須要清楚,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
所以,既不要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孩子,拒絕老人帶孩子,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中,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係,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以教育好孩子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