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
--讀趙峰旻的《一樣花開為底遲》
?
孫蕙
翻閱趙峰旻這本即將出版的散文集《一樣花開為底遲》的文稿時,隻覺得隔紙相望,是滿眼的盈綠,恍然走進草木蔥蘢的田野。
認識峰旻的時間不長,讀她的散文也不是太多,這次她將曆年來的散文、隨筆彙成集子,囑我寫點感想,我才有機會全麵品讀,越讀越有味,越讀越喜愛。收入集子中的文章都不長,卻意蘊深遠、幽香綿長,說理透徹、富於個性,語言幹淨、靈動飄逸,如鄉村田野上搖曳的小花,自在樸實,又華美淡雅。
峰旻出生於黃海之濱,那是一塊演繹著董永與七仙女愛情神話的土地,她與這片熱土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家鄉的水滋潤了她的生命根須,也濡濕著她的筆端,那些流淌著鄉土、鄉情的音符,如圖畫,似音樂,引領著我們走進她曾經生活過的詩境家園:“故鄉的小河常年流淌著碧清的淺水,忽窄忽寬,它身下,有時是粘稠的黑土,青綠色的水草,被它衝刷成熨貼模樣;有時是密集的細沙,擁擠著彼此之間的縫隙,又疏離著彼此之間的距離;有時幾行墨黑的蝌蚪,連綿地紐成一條深色海帶,招搖在河床的中央或邊緣;有時是幾尾淡魚,灰白的軀體靈活地穿行在水草中間。而岸邊茂盛的蘆葦則肆意地向河裏伸展,兩岸綠樹掩映,蘆葦叢生,鬱鬱蔥蔥,岸邊古樹盤根錯節,緊緊抓住兩岸的泥土,讓人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滄桑感,卻也產生出一種堅韌的力量感”(《夢裏水鄉》)。我想,無論歲月如何更迭,無論峰旻離開家鄉多遠,這幅鄉村的記憶,將永遠是她心尖上值得珍藏的一幅圖畫。
在各種文體中,散文,可以說是創作自由度最大、心靈最自由的一種表達文體。它,可長可短,可大可小,可現代可古典,可浪漫可凝練,可載理、可寄情、可明誌、可寫意,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譜寫的樂章。眾多的篇什中,我最欣賞的是峰旻對現實生活所生發的實際感觸。這些文字靈動、鮮活,彰顯了她對人生的感悟、對個體生命的籲求。你看她寫《與太陽一起行走》,字裏行間湧動著感觸,湧動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陽光燦爛是一種,和風細雨是一種,嚴寒烈日也是一種,既然每一步都走在時間的軌道上,都走在歸去的路上,那麼,隻有樂觀去麵對,珍惜現時所擁有,以及微笑與陽光一起行走” 。在訴說著自己的生活經曆和所見所聞所感時,她將理性的思考提升到了一種境界:“做事不欺人,不欺心,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和生命的清澈,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受益,一種愉悅。葆有欣賞世界的好心情,品出生活的好滋味” (《予人玫瑰 手留餘香》)。
談起女性寫作,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時下流行的“小女人散文”這一說法。峰旻的筆下,雖說也寫家事,寫花草,寫理想之夢、生活之夢,但她並不津津樂道於“兒女情長”、“愛家不愛家”、“柴米油鹽” 等雞零狗碎的細支末節,而是通過簡潔的文字,展現人生,觸摸人性,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和想象力。“在這個蘆花飄飄、雪花飄飄的季節,棟的母親犯病了,住院了,他輕輕地抱起瘦弱的母親穿行於醫院檢驗科,這一刹那他有了欲哭的感覺,這一生,他抱過妻子,抱過兒子,唯獨沒有抱過母親,棟的心有些顫抖了”?,讀完這篇《雪花飄啊蘆花飄》,相信顫抖著的,除了棟,應該還有我們這些讀者吧?
在與峰旻閑聊時,曾問過她為何會用“一樣花開為底遲”來命名散文集子。她說這是引自林黛玉的一句詩“孤標傲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紅樓夢中人想了解秋菊的內心情緒而問菊:你孤標傲世,遺世獨立,到底是想偕誰一同歸隱?同樣開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裏開放,獨你為何遲遲到秋天才開呢?峰旻借這句詩,其實是時時提醒自己:麵對喧囂的塵世,她願人淡如菊,以清高亮節自守,懂世故而不弄世故,做一個冰清玉潔、淡泊名利的女子。正因此,峰旻的文字才做到了真情與高格俱現,蕩漾出對生命、自然的誠摯和熱愛,時不時以深含哲理的語言來體現對生命的感悟,展現自己的睿智,給人以真、善、美的教益與感受。
當我寫下以上這些感受時,突然聽到有雨點敲打屋簷,這是今年春天第N場雨了,雨聲不大,卻足以令我聽得見窗外一切生命在拔節。想到峰旻的這部散文集子,但願它的出版,也能給峰旻帶來寫作上的拔節,相信在金色的秋天,峰旻能碩果累累。這是我對她的誠摯祝願!?
2008年5月3日
從春天出發(後記)
春綠東風又一年。鳶飛草長,水流花開的三月,是我出生的時節,許多年前的三月,我買下一張人生的單程票,打春天出發, 從一個依海而生,拓海而興,幅員廣袤,人文斌盛的地方出發,它就是我的家鄉,地處黃海之濱的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