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寫給陝西省委副書記艾丕善的求助信(1 / 2)

尊敬的艾丕善書記:

您好!代問您的秘書及工作人員好!

為振興陝西,你們辛苦了!

我作為西安市的一位普通市民――一個年過半百的文藝工作者,懷著感激之情,發自內心地說一聲:“謝謝您!”

我原在西安某單位賣苦力幹雜活,隻讀過五年小學。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85年初,因環境所迫,我心力交瘁,要求提前退休。此後,我和正上學的獨生女兒相依為命。在當時每月隻有二十四元六角生活費、貧病交加的艱苦歲月裏,我隱居陋室,學習文學創作。

1994年,我的第一部,曆時十三年寫成的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白雪》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太白文藝出版社再版了《白雪》。兩次的責編均是孫見喜。

1994年8月,《白雪》獲第六屆“慶鬆杯”特別獎。

為繁榮我省的長篇小說創作,為不辜負各級領導對我的扶攜,也為回報期待著我的廣大讀者,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鏡子》上、下冊,曆時五年,嘔心瀝血,九易其稿,於今年三月已經完成。

在反複修改《鏡子》時,執著的我,於1999年初春至2000年夏,用《白雪》的稿酬,自費隻身奔赴北京、蒼涼的北大荒、興安嶺林區等地體驗生活,為文學而尋真……行程近兩萬裏,跨越了六省幾市……

返回西安後,我先後寫了《懷念姚雪垠》《看鬆正逢雪落時》《森林深處的人》《懷念那片神奇的土地》等文章。我每到一處,當地的群眾一聽說我來自大西北的西安,麵對瘦弱且已經五十六歲的我,都驚歎不已,說我能吃苦、有膽量……而我明白,像我這樣的普通作者,麵對強手如林的著名作家,麵對讀者們那一雙雙渴求純情而能打動民心的文學作品的期盼目光,我不得不放棄我自身和我女兒的一切利益(我已獨身三十年,為了寫作,我沒敢組織新家),拚上老命腳踏實地地去探索不落俗套的新路徑。

然而,《鏡子》完成第六稿時,我趁赴外地體驗生活之際,先後沿途與幾家出版社聯係。但不是因為自己不是名人,就是因為資金問題而擱淺。

我坦然一笑,要回稿子,回到西安,又徹底改了三遍。為了不使《鏡子》稿件像當年的《白雪》那樣在戰戰兢兢中被推來搡去,到處流浪,飽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為了減少奔波,節省時間,少耗精力,壓縮開支,我決定使《鏡子》能在咱本省出版。同時,我也迫切希望遇到像周鵬飛、陳華昌、孫見喜那樣對作品、作者有責任感的社長和責編。鑒於種種原因,也為了不再使他們為難,這一次,我不便把《鏡子》交給太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