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注真情的花簇
——讀肖大慶散文隨筆集《一路花香》
◎楊遵賢
一收到肖大慶先生的電子稿,我就為該書的書名所傾倒。“一路花香”,這“路”,不就是他跋涉的創作之路麼?這“花”,不就是他用汗水用心血澆灌的作品之花麼?取得何等實在、何等貼切、何等富有詩情畫意。這四個字,應該是他數十年從事文學創作的印證與概括。
在體例編排上,作者別出心裁,用5種花名象征5種“情”,康乃馨象征親情,鬱金香象征友情,紫羅蘭象征故情,水仙花象征閑情,荷包花象征財情。
沿著他為我們鋪就的一條芳徑,我一路走來,我徜徉著、躑躅著、遊覽著、觀賞著,似乎感到有一陣清清的輕輕的春風拂來,將遙遠天際而又近在咫尺的絲絲縷縷的芳香沁入心脾,讓人心曠神怡。
我深深地品味著,這芳香裏,凝聚了作者的一片真情。
文章本發乎情,而動於情,它是情的寄托、情的升華。無情則無文,有情則文美。情乃發自肺腑,是作者思想的產物,轉而也牽動讀者之情,產生共鳴,真可謂“文從肺腑出,動輒感肺腑。”
基於此,作者通篇用“情”這根線,串起一篇篇飽含著情感的文章,讓讀者在作者設計的文學花園中獲得一次“情”的享受。
像許許多多作者一樣,肖大慶所寫的親情也離不開母愛與父愛,他寫豁達的母親,寫她隻管為孩子付出、為丈夫的眾多兄妹付出,而卻忘掉了自己一輩子的的辛苦。他寫嚴厲而如同諍友般的父親,寫他用近乎挖苦的激將法,將兒子“罵”進了大學的門檻,這是用另一類方法向兒子傳遞著關愛。作者通過父母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傾注了愛老、尊老的優秀傳統美德。
與其共同生活,日夜相守的妻子,在他的筆下是那樣的勤勞、賢惠。她節儉得近乎“吝嗇”,她會舍不得倒掉吃剩的飯菜,甚至會將一日三餐的淘米水留下澆花、衝廁所,這些細微的舉動襯托了妻子勤儉持家的品德。
他也將筆觸伸向很少人涉及的嶽父母身上,寫嶽父為了教給晚輩怎樣做事,怎樣做人之道,自辦了家庭黑板報。讚美嶽母幾十年如一日地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完全發自內心地熱情待人。
如果說記敘上輩的生活點滴是囊括著欽佩、敬重、頌揚的話,那麼作者對孩子的記述,則包含著更多的引導、幫助與啟示。同時,曾經當過教師的他,還通過對別家孩子的觀察,不時地在關注著探尋著教育孩子的心路曆程與教育之法,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見。
作者善於交朋友,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所交層麵各異,可以說,都不是酒肉朋友。他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群有情有義的友人形象。有贈送一隻價格不高的物化小杯的同事小陳;有遵守承諾,為“我”引進招商團的童年夥伴;有謙遜恭讓而不肯坐上席的農民朋友;有熱情好客的仁義山裏人……甚至連他家看門的狗也成了他的朋友,當他母親擔心養狗容易傳染狂犬病而要將狗送人時,一家三口圍坐在桌前,默默無語,食不甘味。空氣如凝固了一般,大家的心情冷卻到了冰點。在他的觀念裏,就是動物,隻要相尊敬相愛護,也可以成為朋友的。
是的,是朋友,就不應因職務的高低而分貴賤,不應因貧富的懸殊而分親疏,不應因城鄉的差別而分檔次。這是他為友的基本準則,也是他做人所遵從的基本道理。
作者還特意在作品裏,專門闡述“為友之道”:應該用辯證法對待朋友的優缺點,用欣賞之心去善待他人,不能隻為一己之利,或隻圖一時之快,而不為對方著想。無論是想找朋友幫忙,抑或自己要幫朋友忙,都應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多顧及朋友的外部境況與心理感受。隻有學會換位思考,善解人意,才能令做朋友的雙方都感到滿意。此乃作者在生活中悟出的金玉良言啊!
卷三題為“故情紫羅蘭”,抒發的大多是懷舊之情。懷念一頭濃密的頭發和剃胡子的刀片,反映了人生心理與生理成熟的過程。懷念爺爺的水煙鬥、吹火筒和劃龍船,展示的是一幅客家原鄉人的人情風俗圖。懷念金光閃閃的像章,反思了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情結。回溯自行車到摩托車的經曆,印證了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
豈止是人與物,就是大自然的一片落葉、一枚鵝卵石、陽台上的盆花、早晨如金的光陰,無不挑起作者對它們的懷念。這種懷舊,是對逝去歲月與大自然揮之不去的眷戀。
閑情,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心跡的流露。無論是“我”觀賞三清雲鬆、瞻仰魯迅故裏、尋情紹興沈園,還是走進家鄉的圍屋、讚美綠色的贛南,都洋溢著作者對曆史、對心儀已久的作家、詩人的敬仰與緬懷,對祖國山水的熱愛。這些細膩情感浸染在對一景一物的描繪之中,讓讀者產生如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