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的秋天,安徒生發現自己少年時的那種衝動、那種激情又重新回到了體內,或者說,它從來就未曾消失過。一個人天生的秉性是很難改變的,安徒生這種易衝動而又多情的個性曾使他無數次墮入自做的情網,而每次又都陷入失戀的深淵,每一次都使他身心遭受巨大的傷痛,可每一次他又不由自主地重蹈覆轍,在一次次的受傷後獨嚐苦澀。
這一次,安徒生愛上了被譽為“瑞典的夜鶯”的女歌唱家——燕妮·林德。
其實,早在1840年,安徒生在哥本哈根的一家旅館裏就見過燕妮·林德,她那時也隻是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的首都)有些名氣。他們很有禮貌卻相當冷淡地見了一麵,又冷淡地分了手。當時,燕妮·林德在安徒生的印象裏隻是一個平凡的人物,很快就在他的記憶裏消失了。
而這一次似乎有了很大的不同,燕妮·林德更成熟了。她來到哥本哈根後,很熱情地接待了安徒生等人的來訪,還跟安徒生談他的作品。而且,她在哥本哈根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宛如藝術領域中一顆初露頭角的新星,富於青春活力的、清新的嗓音扣人心弦,真實而自然,聲聲都洋溢著深厚的情意和才智。安徒生為之傾倒了。
安徒生的日記上常常出現燕妮·林德的名字了。他和她推心置腹地交談,並向她講述自己童年時代的許多心酸的往事。燕妮·林德也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同樣也是經過一段坎坷的路慢慢走向成功的。所以,她總是用那雙透明的灰色的眼睛深情地望著他,專心地聽他訴說。
尤使安徒生傾心的是,燕妮·林德不僅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姑娘,更重要的是她還是一個令人折服的藝術家。她在舞台上表現的偉大的藝術才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能傳神地塑造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她一心一意地熱愛藝術,人們的崇敬也並沒有影響她那高潔、虔誠的氣質。
安徒生覺得自己不由自主地被燕妮·林德迷住了,除了她美妙的歌聲、迷人的笑容外,周圍一切都黯然失色了。於是,在9月20日那天的日記中,他寫道:“我墜入情網了!”
雖然燕妮·林德把安徒生當作知己一樣看待,但對他的感情卻並沒有達到安徒生所期望的那種高度。在演唱會過後的餞行宴會上,燕妮·林德隻是舉起一杯香檳滿麵笑容地對安徒生說,她希望在哥本哈根有一個好兄弟,並希望安徒生能成為她的好兄弟。安徒生想再說點什麼,卻什麼也沒說出來,他知道一切和他所期待的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能做燕妮·林德親昵的兄弟也不錯了。但是,安徒生怎麼能滿足於一個“兄弟”的稱謂呢?在燕妮·林德臨行前,他給她寫了一封信。燕妮·林德對安徒生給她的那些信的含意是明白的,但她無法回答他。
安徒生又一次被推到了苦惱的境地,他不明白為什麼每每都是這樣。就這樣過了兩年,當他們再度相逢在哥本哈根時,燕妮·林德已經是一個在全世界享有很高聲譽、擁有許多狂熱崇拜者的大明星了。她對安徒生和從前一樣,隻把他當成最好的兄弟。而安徒生卻似乎有千言萬語要向她表達,他想告訴她,他愛她,但很多次都被燕妮·林德巧妙地避開了。
有一次,安徒生因為一件事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燕妮·林德:“您一定是恨我了。”
燕妮·林德卻若有所思地回答他:“不,我怎麼能恨您,要恨,首先就要愛……”
安徒生咀嚼著這話的含意,心中的苦澀越來越強烈了。他想起了德國詩人海涅的詩句:
可是她,她最使我
苦惱、氣憤和悲哀,
她從來對我沒有恨,
也從來對我沒有愛。
安徒生的心慢慢地冰涼了……
這以後,安徒生還曾到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拜訪過燕妮·林德,雖然她每次都很熱情地招待他,跟他談天,但安徒生已經感到,他們之間有了不可逾越的冷淡的距離,而且,燕妮·林德已經有了未婚夫。
安徒生熱情的火焰又一次被無情地澆滅了。但他對燕妮·林德始終懷著美好的感情,在他的自傳中對她仍充滿讚美敬佩之詞,他說:“在我生活中的這個時期,我結識了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人,她具有高尚的道德和驚人的識別力。在我所談到過的幾個人和影響我成為詩人的一些知名人士中,還沒有誰超過我此時所崇拜的這位女士。在言談上,她也勝人一籌,她能使我忘掉自己,能使我感受到藝術的神聖……”
雖然如此,這次愛情上的失敗對安徒生的打擊還是很大的。
其實,他從少年時代起對愛情的或朦朧或清晰的向往,不僅僅是對愛情本身的憧憬,更是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在愛情的旅途上,他迎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打擊。他心灰意冷,最後竟終身未娶,孑然一身地走過了漫漫人生。他曾在童話《蝴蝶》中充滿憂傷地寫道:“這個蝴蝶始終要找一個妻子。他尋求妻子尋求得太久了。一個人是不應該這樣的。”
安徒生在愛情生活中的屢次失敗,並沒有使他對這人間美好的感情失去信心,而是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堅定地謳歌它。與此同時,也深刻地揭露出在追逐金錢、地位和權勢的社會中,美好的愛情是多麼不容易實現。
生活中的不如意不但沒有窒息他創作的激情,反而使他的作品特別是反映愛情生活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
在他的童話《堅定的錫兵》中,那個隻有一條腿的錫兵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錫兵對紙做的嬌小玲瓏的舞蹈家一見鍾情,他整夜地望著她,用眼睛表達自己內心的深情。以後,這個錫兵多次遇險、屢受折磨,但都對自己的愛情堅貞不渝,即使是最後被拋入火爐燒化,留下的仍是那顆不變的“小小錫心”。
在童話《柳樹下的夢》中,安徒生所表達的則是對美好愛情被扼殺的憤恨。主人公克努得和約翰妮是一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朋友。但長大後,克努得在家鄉做了鞋匠,而約翰妮則成了哥本哈根出名的歌劇演員。克努得從鄉下趕到哥本哈根向約翰妮訴說衷情時,她卻拒絕了他,並表示永遠隻能是他的一個好妹妹。克努得隻好懷著傷痛的心背井離鄉,四處流浪。最後在回鄉的路上,因為沉浸在與約翰妮相聚的夢中不願醒來而凍死在一棵老柳樹下。
《柳樹下的夢》以詩一樣的語言細膩地描寫了各地的自然風光,並把大量的筆墨傾注在男主人公克努得身上。在字裏行間不難看出作者那不為人知的隱痛和悲哀。
在文中他曾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不過他沒有對任何人說出他心中的渴望,誰也不會相信他心中的悲哀——一個人的心中所能感到的最深的悲哀。這種悲哀是不需要世人了解的,因為它並不有趣,也不需要朋友了解——而且他根本就沒有朋友。他是一個陌生人,在一些陌生的國度裏旅行,向家鄉向北國走去。
安徒生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和親人,又從未娶妻,因此從未獲得家庭溫暖。或許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的孤獨,他也從來不向人無休止地傾訴孤單和寂寞,而是始終真誠、樂觀地麵對生活,並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也許,安徒生是孤獨的,但他卻以偉大的作品征服了世界,贏得了後人的敬佩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