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海平麵上慢慢升起來了,善良的小人魚公主來到熟睡的王子身邊,但她不忍心殺死自己心愛的人來換取自己的生命。於是,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投向她時,她把刀子遠遠地向浪花裏扔去,最後朝王子望了望,從船上跳到海裏,化成了泡沫。
美麗、善良的小人魚就這樣為了“無言的愛情”犧牲了自己。雖然在童話中,那位王子始終都不知道小人魚為他所付出的代價,但小人魚從來都沒有怪罪過他,而且最終也沒有傷害他,並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他的幸福。安徒生在這篇童話裏,正是用熱情的筆墨,讚美了這種無私而寬容的愛。
不僅是小人魚,在安徒生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善良的化身。在《小意達的花兒》中,可愛的小姑娘小意達因為看到美麗的花兒們凋謝、枯萎而傷心哭泣。在《拇指姑娘》中,當拇指姑娘看到地道裏有一隻凍僵的燕子時,就悉心地照料它。她用草編了一張寬大、美麗的毯子把燕子全身蓋住,還把她在田鼠房裏尋到的一些軟棉花蓋在燕子身上,好使它在寒冷的地上能夠睡得溫暖,而且用花瓣盛水喂給燕子喝。正是由於善良的拇指姑娘的照料,這隻因掉隊而凍僵的燕子才沒有在冬天裏凍死,得以在春天來臨的時候重新起飛。
其實,任何一個作家的作品,無論是現實主義的,還是浪漫主義的,也無論他采取哪一種文學體裁,詩歌、小說還是童話,他筆下的事情和人物都不可能是完全憑空捏造的,其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濃縮著作者思想的影子。或者可以這樣說,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某種真實心緒的側麵反映。安徒生篤信忠誠、善良、誠實和仁慈,所以他就在作品中使具有這樣品格的主人公盡量得到比較完滿的結局。因此,在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中,那個瓷做的掃煙囪的人終於衝破阻力和牧羊女幸福地結合在一起;在童話《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中,勤勞善良的小克勞斯處處戰勝貪婪卑鄙的大克勞斯;而在小說《即興詩人》中,安徒生讓那位叫拉拉的善良的、雙目失明的討飯姑娘,終因喝了人間甘露而恢複了視力,並成了一個富翁的繼承人,和自己心愛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生活中很多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這也使安徒生內心充滿矛盾。於是他就把完成這種美好願望的力量寄托到宗教信仰中,寄托到上帝那裏。而且他在自傳的一開頭就這樣寫道:
“我的一生既幸運又坎坷,它本身就是一個美好、曲折的故事。當我作為一個貧窮的、孤苦無助的孩子走向世界的時候,縱然有一個好心腸的仙女遇見我這麼說:‘現在選擇你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奮鬥目標吧,我願意根據你的智力的發展,在必要時引導和保護你去達到目的。’我的命中也注定我不會受到更恰當、更穩妥或者說更好的指導。我一生的經曆將向全世界表明——有一個親愛的上帝,在指引著萬物去攫取美好的一切。”
但有時候這種仁慈的上帝的力量卻在無情的現實麵前顯得那麼虛無縹緲。在《沙丘的故事》中,主人公雨爾根的命運隻是一連串艱難的日子,他曾被誣陷入獄而失去了自由,正當和心愛的姑娘共享愛情的雨露時,無情的北海卻奪走了他心愛的姑娘。而雨爾根自己也失去了理智,成了白癡。但安徒生卻讓苦命的雨爾根“堅定不移地寄希望於上帝的慈悲,而這種希望是永遠也不會欺騙人的”。他最後給雨爾根安排的結局就是帶著這種信念進了天堂,這已經是很高的獎賞了。
最無奈和悲慘的要數童話《母親的故事》中的那位母親了。那位純樸的貧寒的母親為了追回自己被死神抱走的兒子,曆盡了種種磨難。先是把所有向孩子唱過的歌都唱一遍給夜之神聽,又為了問路把凍得冰涼的荊棘緊緊地抱在懷中,用胸膛去溫暖它,以至於荊棘的刺紮進肉中,滴滴鮮血竟使荊棘叢在寒冬裏長出了嫩綠的新芽。而後為了問路,她又向大湖獻出了一雙明亮的眼睛,最後還拿自己烏黑漂亮的頭發向看守溫室的老太婆換了一頭雪白的銀發,而終於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兒子。人們都會為這位母親富於自我犧牲的、仁慈的愛所感動,從而感受到母愛的偉大。但在故事的末尾,這位母親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會過苦難的日子,竟請求死神將兒子帶走,送到天國去。這位善良而堅強的母親在“上帝的意誌”麵前屈服了。安徒生始終沒有超出“上帝做主”的信仰。
但應該肯定的是,無論把善良、寬容的力量歸根於上帝或別的什麼,安徒生從兒童時代起就是以這樣的心來麵對世界和人生的。所以,善良、仁慈、寬容也成為他成年之後文學創作的基本主題之一。
也正因為具有這樣的品質,他才那樣地愛孩子,用畢生的精力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總覺得能為孩子們服務是他最大的幸福。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他差不多每年的聖誕節都出版一本童話,作為獻給全世界小朋友們的聖誕禮物。他真心地愛護和關心孩子們,孩子們也喜歡他。他還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們保持通信,用自己慈愛的心去教育和幫助那些孩子們。因此可以說,安徒生不僅用自己的作品打動了讀者們的心,更用自己善良、慈愛、坦誠而寬容的心照亮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