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達拉斯又來找拜倫,他還懷著一點兒希望,有些窘迫地問拜倫是否還寫過其他東西。“寫過,”拜倫還是淡淡地,“寫過一些短詩和關於旅行的詩節。”不過他不太願意別人讀這些詩。但是,如果達拉斯想讀,他願意把它們作為禮物送給他。表達完這樣的意思,拜倫從箱子底下抽出一卷手稿,把它給了達拉斯:
有這樣一位青年住在英格蘭島上
他天生喜歡作詩,遊樂放蕩
過著如此縱情、愉快、不羈的生活
晚上用喧鬧來折磨那些昏昏欲睡的耳朵
這琅琅的詩節一下便使達拉斯驚奇不已,他竟要把這樣的詩永遠壓在箱底,他竟要將它拋棄!簡直不可思議!現在達拉斯讀著拜倫的《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一、二章,竟如發現了珍珠、寶石、黃金一樣,興奮不已,愛不釋手。他馬上給拜倫寫信:“你寫的這首詩是我讀到過的最引人入勝的詩之一,我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迷住了,簡直愛不釋手。”而拜倫還是壓根兒沒有重視過這首長詩,因為他曾經把這首詩給一位評論家看過。“這根本不是詩。”評論家看完這樣說,這讓拜倫心中根深蒂固地認為那首詩隻是平平之作而已。所以,拜倫隻是讓達拉斯盡快找人出版《賀拉斯的啟示》。而達拉斯則堅持己見,他對拜倫說:“我對《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價值深信不疑,如果你把它交給我,我一定可以讓它出版。”拜倫這時寫信告訴住在紐斯台德的母親說,漢森把他留在倫敦,要他在一些文件上簽名,他還說自己想盡快見到她。
拜倫出國後,他母親一直靠自己養活自己,以養老金過日,沒有動用拜倫名下的錢。她過著簡樸的生活,並且以此而自豪。拜倫外出旅行,她總是覺得自己可能就再也見不到他了,這念頭時時纏繞著她。當她收到拜倫從倫敦發來的信時,她對女仆說:“我要是在拜倫回來前死了,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呢!”
可就在她收到信的那個時期,她病了。本來是無關緊要的病,但那天室內裝潢商送來一些賬單,引起她一陣狂怒,竟一下中風失去了知覺,隨後就與世長辭了,真正在拜倫回來之前死去了,沒有見到她已經回國的兒子。
當時,拜倫在倫敦聽說母親病了,馬上準備動身回紐斯台德。沒想到,就在他得知消息的第二天,1810年8月1日,他就得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這使拜倫十分悲傷,他說:“我現在體會到格雷先生的論斷無比正確了,‘我們隻能有一個母親’,願她安息吧……”
這些年來,他與母親二人總是非爭即吵,但他們內心卻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聯係,那種血的聯係,都在各自的心底發現自己原來都是愛著對方、懷念著對方的。
母親下葬那天,拜倫拒絕跟隨送葬的隊伍一同前往。他站在莊園的門口,看著人們抬起母親的棺木,朝教堂走去。拜倫隻是目送著人們走遠,然後,他把曾跟他一起練習拳擊的小夥子羅伯特·魯斯敦叫來,要他去拿拳擊手套,在那異乎尋常的猛打狠擊中抒發他的一腔悲哀,他邊狠狠擊拳邊大聲叫喊,聲音奇怪而令人害怕。
就在拜倫母親死後兩天,他又獲悉那位快樂的同時也有些玩世不恭的馬修斯淹死在凱姆河裏,他被水草纏住了,他極度痛苦地想拚命掙脫出來,但最終徒勞無益。多麼可怕呀,“接二連三的打擊來得這麼快,簡直把我震呆了,我母親的屍體正躺在屋裏,我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又溺死在河溝,我還能說些什麼呢?”不能說些什麼,隻有把它們都變成詩句:
眼看著所愛的人兒相繼進入墳墓
就像我現在這般,成為孤獨的人
時間把我所珍貴的一切奪走
現在,他幾乎不工作也不寫詩了,隻是偶爾為《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加上散文的注釋,收集有關這首詩的材料。在這種悲痛中,他為自己寫下了遺囑,把他的財產進行了分配。
冬天來臨的時候,拜倫已在為他的長詩做最後的潤色工作了。為了改變一下環境,他不再一個人待在紐斯台德獨自傷感,又來到了倫敦。現在,達拉斯已把《恰爾德·哈羅德遊記》托付給了約翰·墨瑞這個出版商。墨瑞是個聰明能幹的出版商,他已在他的朋友之間談論拜倫那部長詩了,把那些有名的警句格言式的好詩句到處印發,製造影響。在倫敦,拜倫還結識了一位詩人托馬·穆爾。拜倫在幾年前的《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中曾觸犯了穆爾,穆爾寫了一封決鬥信寄到拜倫的朋友霍奇森那兒,不過,那時拜倫已經出國旅行去了,因此,那封信就留在了霍奇森那兒。
拜倫回國後,穆爾問他自己那封信的下落,拜倫說從未收到過決鬥信。托人找了一番,原來霍奇森沒有送出。因此拜倫派人把信送了回去,沒有啟封,表明他的誠意。一場風波過去了,從此,穆爾和拜倫倒成了朋友。
這時,上議院正在討論一項議案,目的是要嚴懲在工業中心搗毀機器的工人。那時工人的反抗鬥爭還處於自發階段,他們認為是機器剝奪了他們的工作生計,所以一直在搗毀機器,還沒有發展到自覺反抗的階段。拜倫在上議院發表了演說,言辭激烈,慷慨激昂,反對嚴懲工人,他的演講天賦在這時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他滿含同情地描繪了工人們的痛苦:“人們動輒被定罪,證據是最明顯不過的,貧窮就是死罪,你們的補救辦法是什麼呢?這些騷動必須以死亡告終,你們法令中的死刑還不夠多嗎?”他的演說震動了眾人,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拜倫所掀起的更大的波瀾是幾天後他的詩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出版,這部英國文學史上、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名作就這樣麵世了。
當時首相夫人卡羅琳·蘭姆剛看到這首詩的校樣就對所有的人說,她讀了這篇詩,這詩簡直是個奇跡,她說她一定要親自見到這首詩的作者。有人說他是個跛子,但蘭姆立即堅定地說作者即使是像伊索一樣醜,她也要見見他。
這部長詩的出版,使拜倫成了輿論的中心人物,無人不在談拜倫,詩人一下子成了全國最受人矚目的名人。
“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名揚天下。”拜倫自己這樣說。一時間,人們除了談拜倫就是談恰爾德·哈羅德。拜倫就是哈羅德,哈羅德就是拜倫。拜倫鋪天蓋地,占有了人們所有的話題。倫敦上流社會所有的貴族府邸都立即向拜倫敞開了大門。人們都以有拜倫在場為榮,一群群有名望的人都希望與他結識。在他住的聖詹姆斯街家門口,馬車阻塞了交通,攝政王專門請人將拜倫引見給他,並且以和拜倫談詩和詩人為榮。人們到處傳頌的隻是拜倫,連拜倫的朋友羅傑斯·托馬穆爾都被人團團圍住,要求他寫信介紹。甚至有人為了要接近拜倫,要女扮男裝去做拜倫的仆從,拜倫一下成了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詩人,一個著名的詩人就這樣誕生了,給文學帶來了一場風暴、一次革命。
拜倫塑造了一個憂鬱的拜倫式的英雄形象哈羅德,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在對自然景物、曆史古跡的歌詠中,抒發了拜倫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感情,詩節流暢、韻律和諧,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懷,無不得心應手、酣暢淋漓,表現出詩人不羈的才華。隨著哈羅德的誕生,拜倫走完了他青少年的人生曆程,向更輝煌的未來邁進。
1815年,拜倫與名叫安娜貝拉的女子結了婚,但兩人婚後不久即宣告分居,這引起了輿論界對拜倫的攻擊,再加上拜倫把姐姐接到紐斯台德來住,上流社會更是攻擊他生活腐朽。拜倫的一首諷刺攝政王的詩《哭泣的公主》公開發表,又引起了攝政王的不滿。英國國內群起而攻之,說這位詩人是一個浪子、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跛子,從來就不是地地道道的英國人形象。在去議院的路上,他遭到路人的侮辱;在議院裏,無人理他。有人將他比作羅馬暴君尼祿,又比作亨利八世、比作魔鬼。男人們與拜倫似乎都有不共戴天之仇,一見他露麵都躲著他。整個社會都排斥他、拋棄他,他被逐出自己的國家,他決心再次離開英國:“要麼我不配留在英倫,要麼英倫不值得我再留下去。”
1816年4月25日,拜倫與朋友們揮淚而別,踏上了異國的征程,從此再也沒有回過他的祖國。
他遊曆了法國、比利時,憑吊了滑鐵盧,然後到了瑞士。在瑞士,拜倫遇到了詩人雪萊,這兩位詩壇上最耀眼的明星走到了一起,很快難舍難分。在瑞士,拜倫繼續寫他的《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三章,這些詩得到雪萊的真誠讚譽。拜倫還在這時寫詩劇《曼弗雷德》和其他一些詩。
1816年10月,拜倫離開瑞士,到了意大利的米蘭。在米蘭逗留一段時間後,他又來到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他繼續寫《曼弗雷德》第三幕,還準備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四章。在意大利,他開始寫他最大的巨著——“對一切進行諷刺”的《堂璜》。
拜倫在那兒很快與意大利反抗奧地利統治的燒炭黨人取得了聯係,並且積極參與了他們的反抗鬥爭,把自己的住所拿出來作為燒炭黨人活動的秘密地點。由於力量懸殊,起義很快失敗,拜倫也隻得跟著燒炭黨人領導人物之一的甘巴一家出走威尼斯。1822年,雪萊在前往意大利途中沉船遇難,這使拜倫很傷心。
1823年,拜倫動身前往希臘,他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出來,組成了一支軍隊,擔任總司令,開始為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而奮鬥。
1824年4月,拜倫騎馬出城,途中遭雨淋。回來時同行的甘巴說他們衣服全濕透了,一動不動坐在船裏,委實不妥,要求還是騎馬回去,不坐船。拜倫說:“如果我在乎這點小事,我真是個弱不禁風的士兵了。”於是他們下了馬,坐船回去。回來後1小時,拜倫即全身發抖,發高燒。醫生的救治也毫無作用,生命竟如一張紙一樣輕,拜倫就這樣早早離開了人世,年僅36歲。
斯人已去,唯有其詩篇長存,並且光芒萬丈!
§§第二篇 安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