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經過了真假離婚替債主接房貸的磨礪,經過了誤診患上絕症的打擊和複蘇,心誌彌堅,宛如一個“過來人”,曆練成一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沉穩資深房奴房客。
毛廬也經曆了因房引起的離婚風波,與小林有一種惺惺相惜的共患難感,所以兩人在單位中同病相憐。
趙甲:林副,奶茶,泡上杯(提壺)
小林:自己來自己來。
孫乙:林副,據說失蹤這幾日甘情是晉京去了?沒把咱們鳳城的大好形勢向黨中央胡主席做個彙報?沒給咱捎個好,北京人民的身體可健康?近來可好?
小林:首都人民讓我給大家帶好:同誌們辛苦了!
甲、乙、錢:為人民服務!(起立)
小林:坐坐,大家坐,不要拘束嗎。(首長口吻)
毛廬:林副,別光練嘴皮子,來點幹的,北京人民的烤鴨帶回來沒,我這有瓶好酒,今中午是不是接一下風。
小林:嗯,不瞞你說,咬一口滋滋冒油的春餅卷烤鴨是沒有了,不嫌的話還有一隻尚有許多油的鴨架,可以燉足夠咱們全體同誌喝的一鍋鴨架湯。
毛:鴨架湯也成,也是不遠千裏從北京飛來的鴨子,帶著首都人民的深情厚意。
姐:據說林副近期生活水準提高了,頓頓四菜一湯,兒子也捎盒裝的高檔奶了。
小林:哪裏哪裏,剛剛分享了一點勝利果實,早又被“還鄉團”反攻倒算回去了。
乙:我明白了,自打從北京回來,生活回歸到蘿卜白菜的清淡中來了。
甲:生活水平的下落分界嶺看來就是在一個區北京上。
毛:北京市首都機關,是發布號令的地方。
姐:不過北京首長也不一定知道你林副餐桌上的變化,不會管到你吃肉還是青菜豆腐。
毛:那肯定是林副在彙報咱鳳城新居建設的大好形勢後,捎帶著也彙報了一下自己餐桌上的情況。
甲:對頭,回來後就勒緊褲腰帶了。
小林:各位就瞎琢磨吧。
牟:(進門)都在嗬,好熱烈,怎麼大家在討論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冷場,噤聲,掩飾)
甲:在討論民藝四寶的泥塑課題,(訕訕回座位)
乙:林副外出幾天,彙報一下近期鳳城民間詩歌的發展趨向(回座)
姐:這個這個剪紙有了新發展,齊秀華,範祚信,聶希新的作品上了世博會山東館(回坐)
毛:這個(欲言又止,回坐)
牟:同誌們致力於鳳城文化事業的精神是好的,希望發揚廣大,帶好民藝的,文學的群眾文化創作隊伍,希望更多好作品出世。
(大家鼓掌歡迎)
小林:我們一定努力工作,落實好牟館長的重要指示精神。
牟:我要告誡大家,以後不要說什麼重要不重要的,我們共產黨人不搞這一套個人崇拜,要謙虛,務必戒驕戒躁。
小林:我們一定記住館長不提“重要”二字的重要指示。
牟:我說林科長,你去北京也不吱一聲,還有沒有組織紀律性了,眼裏還有沒有我這個館長了。
小林:我說怕給組織上添麻煩。
牟:(語重心長)你怕麻煩組織,其用意是好的,但也不能不要組織關心了,什麼是組織,就是在你孤立無援的時候,向你伸出溫暖的手,關心愛護你。
小林:館長,有這句話就足夠我受用一輩子的。
牟:通過多方打聽,知道你是被誤診,沒有問題就好,沒問題就好,我們也就放心啦。
甲、乙、錢、毛:原來是這樣啊。
甲:查出自己是大病,就四菜一湯改善餐桌水平。
乙:確定是誤診,又恢複勒緊褲腰帶打房貸的生活。
毛:北京發的不是生活水準高下的號令,是一張診斷書決定了林副餐桌的水平。
姐:林副你也太現實一點了吧?
小林:沒法子,叫現實逼的。
毛:說到底,根子還是在新房上麵。
牟:好了好了,林副也好,房奴的位子也坐穩了,手頭也沒什麼棘手的問題了,你和錢姐去完成項工作吧。
小林:請館長指。
牟:咱鳳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幾個月,半拉年就發生變化;同時,咱鳳城先前也保留下了一大批明清民國的民居,什麼狀元胡同,剪子巷,福音巷,九曲巷,壽星街,三街等。
甲:還有蘿卜市,饞老鍋子市,木頭市,糧食市。
乙:嗯,劉家街,馬家街,胡家街,張家大街,通德。
毛:轎杆胡同,竹竿胡同,陸家胡同,八臘。
姐:我住的小區原先叫家溝往北就是仙家胡同,獅子。
小林:是啊,咱鳳城沒出過狀元,可還有個狀元胡同,所以我選了個狀元名邸小區住,指望我兒子背不住考個狀元什麼的。
牟:不虧是文化口的工作者,才這麼一湊,就湊出這麼多老巷街,舊胡同,再實地考察一下,搶救一下,把過去的老地方老建築征集下來。
小林:用文字記錄過去的老城、老建築?
牟:對頭,這就叫有繼承才有發。
小林:還有些名人的老宅子,比如:鳳城在外地的名人,鳳城曆史上的名人故居,雖然鳳城沒有敢與國家級大名士比美的人物,可載的上史冊的也不乏其人。
牟:林科真是越來越有見識了。遠的不說,青島才一百多年曆史的城市就有魯迅故居,康有為故居,老舍故居等,咱鳳城好好挖一下曆史文化名人曾涉足居住過的地方,也於斯城大有裨益。
小林:是的,遠朝記載甚少,明清以來,鳳凰城中卻是名人輩出,有官至明庭帝國兵部尚書的大司馬張福臻,住東門外張家大街,其鬆園美名流傳至。
甲:明末大清鐵騎入侵山東,多爾袞虎狼之師所向披靡,明邊郎將單崇率鳳城民眾誓死抵抗,城破堅貞不降,氣節可賀是城裏燕山堂的單家,現在機關幼兒園大槐樹下單家便是其故居,四百餘齡的老槐樹便是單邊郎親手所。
毛:據說密水農貿市場兩側的是原縣城城牆“一德門”所在是為了紀念我國經學大師鄭玄鄭康成所建所命名。
乙:鄭玄是我市的經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五經學說,並增訂刪誣翻譯注釋,使兩千年後的今人能夠輕鬆閱讀艱澀難懂的經書。
小林:正是,東漢北海相孔融才名鳳城縣令為鄭玄的老家鄭公修大門一座,使其可通過高大馬車,並稱為通德門,通德通德,有德大德者也。鄭公也一起改稱通德!了。
毛:鄭公叫通德!沒有多少人知道了,鳳城城牆南邊有個通德門,咱老城裏人60歲上下的人可能記得。
牟:60歲以上的人在,還大體能指示個方位,再下去10年,20年,照現在發展速度,我看再有5年,舊城誰也找不到了。
小林:可不是,去年春節莫言先生回鄉省親,就曾自嘲,自己是故鄉的陌生人了,說不是兒童相見不相識了,笑問客從何處來?而是我見鳳城應不識,疑是飛鳳天外來啦。
牟:對,林科,你和莫言先生有親戚關係,這也是我要說的重要一點。
小林:(打斷)牟館不是不讓說重要了嗎?
牟:這個可以說重要。別打岔。莫言先生是國家級不,世界級的大作家,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使三郎曾稱莫言先生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這樣說來,莫言老師是國寶,是大熊貓級的高級動物。
小林:牟館的意思是:國家都爭著當寶了,莫言先生出生生長在我們鳳城,我們鳳城人民更應該對其進行發掘和保護。
毛:就是說莫言先生是咱們鳳城的含金量特高的文化富礦,不開采利用可惜,而且要加以保護和開采利用。
牟:我們動手已經晚了,市裏已經接了莫言研究會,也下大力搞了莫言文學館,據專家評這個文學館是在當下的文學大師班的最好的之一。同誌們,我們身為鳳城文化口的人士,應該怎麼辦?
甲:選準一個切入點入手發掘啊。
牟:我想取了,打紅高粱旗號搞文化的有了,搞文學館的有了,搞餐飲文化的也有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們另辟蹊徑,高莫言老師的紅高粱故居,搞紅高粱社區,紅高粱居民,寓紅高粱文化於鳳城的建築風格之中。
小林:好創意,把這個創意賣給凱宇置業單老板,準能賺錢,單老板最好標新立異,最好搞出建築作品不重樣。
牟:我還隻是不成熟的想法。
小林:莫言先生小時候在鳳城東北方平安莊,進城以後去了南關平安巷,到北京總參政治隊以後,又住在西四德平安裏,這一連串的線索下來,照後照應,是碰巧還是上天安排,你想沒戲都不成。
牟:以此思路走下去,古代的宴嬰,鄭玄,劉墉現代的張建中,單應掛,張丹,蔡省廬他們在鳳城故居按集真理都是發掘線索。
小林:仍健在的各位老前輩舊居,都已為新樓所覆蓋,也就是大體住所位置吧,我們剛才說的那些街巷胡同,也就是停留在人們口頭上,和偶見思古懷舊的文章中,老胡同。十去八九,城內最後一片老街巷,也於今年春動遷開發了。
牟:我們肩負的是用文字留住古建築的使命,是莫言先生等在外風城遊子不至於了故鄉的異鄉人。努力吧同誌們。
小林:我們一定搜集整理還鳳城的舊街巷,老建築,用文字恢複那些青磚黛凡的明清遺風,讓老胡同的味道和氣韻重現,召回前朝的遺韻。
牟:那就由小林科長負責,分組分頭開始工作吧。
(家中,晨)
媽:小林我不是批評你,你永遠急急呼呼的,就不能留點空給我。
小林:娘,我急著下鄉,買菜割肉的錢春芳不都給你留好了嗎,在寫字台左邊抽屜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