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亙古未變,但本書隻探討了五種色彩的運用。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隻有這五種,——這也是老子為何說“目迷五色”的原因。這五種顏色,按照典籍記載,排序是“黃、青、白、赤、黑”,然而也曾有學者認為是“赤、黃、青、白、黑”。不管具體名稱如何,它們對應的,基本就是現代美術色譜中的黃色、紅色、綠藍色、白色和黑色。
現代醫學推論,人的眼睛能夠分辨的顏色,可以達到十六萬種。當然,這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即使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畫家,也隻能區分出一千三百種不同的色彩,而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可以識別的顏色,隻有一百二十種左右。
當然,哪怕是一百二十種顏色,也可稱得上是名目繁多、百花繚亂了,為何我們的先人卻隻選取其中的五種,而且恰恰是五種,視之為無比重要呢?這就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密不可分了。
五行理論是古人一種樸素的世界觀,認為宇宙主要是由金、木、水、火、土這種五種元素構成的。據說,在儒家學者盛讚的堯舜禹時代,舜帝就提出了五行的觀念;在此後的夏商周三代,這一觀念不斷發展完善。而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雖然堯舜禹時期和夏朝無文字可以考證,商代的甲骨文資料和周朝的金文資料也很有限,難以推論五行理論當時是否存在,但到了春秋戰國時,它確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係。理論向來不是朝夕可竟之功,一定有它的發展脈絡、曆史傳承,所以,也可以由此推論,在春秋戰國之前,五行的觀念確實存在。
五行觀念的存在,以及五行理論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邏輯,很多方麵開始貴“五”。比如,在空間上,確立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在醫學上,提出了心肝脾肺腎為五髒;在聽覺上,建立了宮商角徵羽的五音聲律;在天文上,提出了極為重要的五顆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五個一組的命題,都植根於五行,都與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甚至,為了能夠讓五行理論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先秦時還有學者把四季劃分為五季,把最熱的仲夏單獨拎出來湊數。如此牽強附會,使得原本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五行理論越來越不科學。
但五行理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非常強大的,所以視覺係統的各種概念也需向它靠攏,這才出現了五色的命題。而之所以選擇青紅等五種顏色,也是附會的結果。比如,火焰是紅色的,所以選擇了紅色;草木的葉子碧綠,所以取到了青色;大地由黃土構成,黃色自然也列入其中。隻是,為何用白色指代金、黑色指代水,信奉五行的人一直沒有特別靠譜的解釋,但還繼續這麼用,也足見這一套理論的粗疏淺陋了。
顏色係統在與五行建立其應對關係之後,又以五行為橋梁,與其他各類“五”的命題進行融合。比如,紅色在五行中代表火,火在方向中則指代南方,所以紅色又稱為南方的表征。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五種顏色不可能滿足人們描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需求,於是又有學者提出了“正色”與“間色”的命題。“黃、青、白、赤、黑”因為與五行直接對應,所以被稱為正色;而這五種顏色兩兩之間的過度,則被稱為間色。比如,由赤到黑之間,是“紫”;由白到赤之間,則是“紅”,——這紅按前文所述,指的乃是粉紅色。但為何依照“黃、青、白、赤、黑”的順序確定間色——這種排列既非相生也非相克——就沒人能解釋了。甚至於,五種間色究竟是何名目,有說是“綠、紅、碧、紫、流黃”,也有說是“紺、紅、縹、紫、流黃”,一直沒有定論。但一般認為,間色是不純正的顏色,所以地位不怎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