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每個人來說,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因此,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當回事兒,不要稍有不如意就消極抱怨。
抱怨是失敗的借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喜歡抱怨的人沒有胸懷,難當大任,沒有人會因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
擁有就要珍惜工作是我們的生活之本,是我們快樂的源泉,既然擁有就要懂得珍惜。
像珍惜生命一樣殄惜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回事兒,才能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獲得人生中的最高成就。
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我們就不斷地接受來自身邊親人、朋友、領導、同事乃至陌生人的無償關愛、熱心幫助、鼎力支持。這些關愛、幫助、支持,很多時候可能僅僅表現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有如春風化雨,讓人渾然不覺。
但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在不斷地接受所有這些來自生活的、看似理所當然的贈與和關愛的時候,我們不能無動於衷。隻有通過更努力地工作,珍惜擁有我們才能回饋這些關心和幫助。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上,有一個據說很靈驗的泉。泉水可醫治百病,所以許多人慕名而來。有一天,一個少了一條腿、拄著拐杖的退伍軍人很吃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居民看到他,不禁說道:“可憐的人啊,難道他想祈求上帝再給他一條腿嗎?”恰巧讓退伍軍人聽到了,他說:“我並不是想祈求上帝再給我一條腿,而是想請他告訴我,在沒有了一條腿的情況下,怎麼更好地生活。”
生活總是現實的。那個軍人之所以沒有絕望,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並沒有失去一切,他懷有一顆懂得珍惜的心。別以為自己是不幸的,我們身邊總有更不幸的人。我們如果在擁有時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在我們失去之後也應該平靜接受。就像那個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忘記過去,直麵未來。
我們隻有懂得珍惜,才能以更好的心態和最佳的狀態去工作。隻有懂得珍惜,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擁有的一切原來如此美好。
我們對已經擁有的事物表達感激,就會發現,好心態在一直增加。我們應該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其原因和目的。一切都是為達到最好所做的安排。珍惜才會擁有,擁有就要懂得珍惜。
天使問詩人:“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給我嗎?”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這下把天使難倒了,但她想了一會兒,說:“我明白了。”
然後他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做完這些事後,天使便離去了。
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已經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躺在地上掙紮。於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
因為,他得到了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幸福就在身邊,而我們卻渾然不覺。因此,要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對自己得到的要心懷感激,知足惜福。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才的不斷湧現,如今想找一份工作已經越來越難了。國內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充分就業的良性勞動力供需狀態。而所謂的充分就業是指,勞動力市場將保持一定的失業率。這個信息告訴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份工作,工作來之不易,我們既然擁有這份工作,就要懂得珍惜。
然而,很多人卻無視自己擁有的美好工作,而去追求那些表麵看起來很美好,實際卻很虛幻的東西,直到失去本來所擁有的工作的時候,才懊悔不已。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大材小用,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抱怨,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幹更重要的工作。
有很多人總是抱著單位需要我、工作需要我的態度,卻從沒有想過,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哪份工作必須他來做才能完成,但是他卻必須要有一份工作來維持生活,愉快地度過人生。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在談到自己不懼生死、不畏勞苦、忘我工作的原因時說:“我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養我的家、我的孩子,供我的房子,然後我才能想一想我自己希望過的生活。”的確,有了工作,我們才有生存的基礎、生活的來源,才能熱愛生活。如果我們連一份工作都沒有,還談什麼理想,什麼價值,什麼人生追求?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擁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然而,他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有的人甚至把工作當成了包袱和負擔,輕視工作,不拿它當回事兒。對工作抱著一種應付的態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
有的人盡管擁有舒適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工作平台,卻沒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崗位上,他們更多的是貪圖享受,按月領取工資和獎金,對工作敷衍塞責,有的甚至還利用手中的職權去幹一些損公利己的事。這樣的人,遲早會被公司解雇並受到應有的處罰。
企業員工要懂得工作態度和價值觀念,懂得珍惜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每一位組織成員應從思想、敬業、責任、忠誠、細節、執行、創新、團隊以及不斷學習等方麵珍惜自己的工作,從而實現組織與個人的雙贏。
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能長久。隻有珍惜工作,我們才能熱愛工作、熱愛事業,才能釋放出自己對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會全力以赴地去把工作做到最好,從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跳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隻有青蛙才是來回跳的動物。作為一名員工,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通過跳槽來達到目的。那樣隻會讓自己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無法專心於工作。
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下,跳槽曾經被眾多職場內外的年輕人奉為職業發展的行動綱領。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處於弱勢的人們選擇這種行為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當今這個時代,人們驚恐地發現跳槽已不再是簡單的選擇行為。
它在不知不覺間已侵入人們的思想,成為相當普遍的心態。結果是人心浮躁、責任感缺失以及無法消除的心理迷茫。
工作中不遇到困難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多數問題都是能夠解決的。任何時候,方法總比問題多。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在困難麵前退縮逃避,在選擇麵前選擇了與想辦法解決背道而馳的方向——跳槽。
很顯然,對於現在青年人,頻繁跳槽成為他們找到更好工作的理由。當企業、工作出現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時,他們輕易就用“沒有空間”、“管理混亂”、“大材小用”等理由,得出結論——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等我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一定會發現我的才華和價值”、“現在這家公司僅僅是個跳板而已,能讓我生存就好,不用那麼用心做”……我們首先從員工角度來看,任何一項工作沒有三個月根本就談不上上手,要想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沒有一年以上也是不可能的。對一個企業的了解沒有半年以上時間也隻能是處在感性的認識上;沒有三年的行業積累,要想有所成就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其實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自身的問題,而管理的存在價值本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何況發展必然產生問題,企業如果沒有問題,發展從何談起。
任何組織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矛盾。原來的單位如此,新的單位也是如此。職場上的“桃花源”是沒有的,我們想找一個十分可心、十分理想、沒有問題、沒有矛盾的工作單位,那不過是“烏托邦”的幻想。
而個人能力的提升卻是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在任何一個單位都是從頭開始,單位環境需要我們去逐步了解,同事關係需要我們一點點建立,管理層信任需要我們不斷培養,這些恰恰是能力充分發揮需要的基礎。據統計,一個新人到單位真正能夠發揮價值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不斷地跳槽對能力積累、技能提升、收入提高等方麵是沒有保證的。
我們再從組織的角度來看,組織由於經常遇到員工跳槽現象,就必然會縮減對員工的培養經費、合理待遇,降低對員工的信任,對現有在職員工也心存懷疑,這必然導致員工能力無法提高。與此同時,高壓的政策和無法滿意的薪酬反過來又增加了員工流失率。由此惡性循環,對企業及個人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不要盲目去找機會,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機會很多,關鍵看我們能否抓住它。如果我們還沒有把相應的能力積累做好,就不要輕易衝出去“找”機會。如果這樣失敗的幾率很大。
有一位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從一個村子裏找來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個木訥且瘦弱,一個靈活而強壯。教授找了一塊空地,告訴他們這裏有泉水,讓他們使用同樣的工具,看誰先挖出水來。
木訥的人拿來工具後,就甩開膀子幹起來。靈活的人四處勘察了一下,也選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地方幹起來。幾個小時過去了,兩個人都挖了兩米深,但都沒有看見一滴水。靈活的人停下勞動,考慮了一下,覺得是自己選擇錯誤,就另選了一塊地方重挖。木訥的人好像沒有意識到這地方有什麼不對,仍在遠處不斷地挖著挖著,累了就稍微喘口氣。又幾個小時過去了,木訥的人隻挖了一米,而靈活的人又挖了兩米深。
這時候,兩個人仍舊誰都沒有看見水。木訥的人沒有抱怨,仍在原處吃力地挖,而靈活的人又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就又選了一塊地方重挖。如此反複幾次後,靈活的人泄氣了,看著身後一連串的土坑,斷定此處無水,便放棄挖掘離去了。但木訥的人盡管已經體力不支,仍然堅持在原地挖掘。最後在他剛把一鍁土掘出時,奇跡出現了,一股清水汩汩而出。
有時候麵對困難,智商高、條件優越者,不一定會取得成功。他們聰明反被聰明誤。要知道成功需要堅持的近乎“傻子”的精神。頻繁的跳槽者,多麼像那個靈活而強壯的人。這裏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就到別處去,這樣換來換去,仍然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卻無端浪費了自己許多精力和時間。
今天的人們都會說自己知道方向很重要,可真正找到自己方向的,又有多少?
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清楚地知道適合自己的職業究竟是什麼,是選擇的前提。始終將職業方向定位在核心的位置上,理由即在於此。
畢君又辭職了,這是最近三年裏他跑的第四家單位。當然每次辭職總有充分的理由。
從學校畢業後,他在一家外貿企業連續工作了六年,已經升級為公司的高管,應該說小有成就,可後來由於戀愛問題離開了。繼而進入一家民企,工作了一年多。由於該企業經營手段不太正規,畢君心中害怕,又辭職了。
去年他又到一家小型民企。老板倒是識才,對他委以重任。雙方相處得很好,他還開發了一項能給公司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的新業務。可是他心中一直去意彷徨,總覺得公司實力不夠,沒有大的發展前途,幾次三番要辭職另謀他就。終於,又走了。
看起來這幾年畢君一直沒找對位置,但他實際上錯失了許多機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就說第一家公司吧,實力強大,平台廣闊,他離開以後,正值行情大好,公司又上了一個台階,新開外貿和其他業務,如果他不走,機會很多。他走了以後,公司又大幅度提升員工待遇,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損失。還有一點很重要,連同最初的單位,他先後到過五家單位,每一次都是新的行業,所以每到一處都要重新熟悉業務,他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更何況每到一處,人際關係、企業環境都要費心去了解和適應,剛適應,他又離開,這種精力的浪費是無形的,代價也很大。最後的公司他還開拓了新業務,離開前夕把新業務的有關問題一一落實了,自己卻不享受成果,從就職成本來說,其付出亦是昂貴的。
畢君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堅持到底的態度和決心,總想到處挖井,卻沒有一口出水。他找不到人生的發展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能幹什麼。因此,作為一名職業人士,請記得用堅持到底的態度來麵對自己的職場生涯。隻有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位置。
適應你不能改變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憤,怨天尤人、抱怨不斷並不弛解次問題,事情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相反,你還會招來別人的反感。你隻有連應自己不弛改變的,才是解次問題的途徑。
抱怨是人常見的消極心態和情緒的不良反應。在工作中,抱怨是對工作的不滿、厭惡、怨憤等等不良心態的發泄。這種不良心態不僅讓自己終日陷於負麵情緒當中,而且還會傳染給他人。
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怨自己的命運,把不幸歸咎他人,歸咎組織,歸咎社會,這隻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容易囿於眼前的境況,而看不到遠處的風景。
我們在現代職場中經常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處處不滿意,事事都挑剔。
他們抱怨的理由有很多:管理太苛刻,政策太死板,薪水太低,領導對自己重視不夠,工作環境不好,發展空間不大等等。這些理由聽起來似乎也賺來了不少同情心。然後他們就有了所謂充足的理由偷點懶,耍點滑,甚至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山望著那山高;有些人更是不可救藥,詆毀組織形象,羞辱單位領導、同事,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其實到最後,損失的不僅是組織,更是自己。這是一件於公於私都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
小王是一家外企的設計師,他學曆不低,長得也不難看,但他卻是公司當中最讓人厭煩的人。因為他從早晨走進辦公室之後,就開始不停地抱怨。
他的抱怨有的純粹是無中生有,而其抱怨情緒也讓同事們都對他敬而遠之。
比如,剛走進辦公樓,小王就會抱怨門廳的玻璃擦得不夠亮,地板不幹淨,他會說:“摳門的公司,連雇清潔工的錢都舍不得出。”進入辦公室,看到桌上的鉛筆不見了,看到沒有茶了,也開始不停抱怨。抱怨公司太落後,竟然不能及時給他需要的鉛筆,不能讓他喝到茶。工作當中他需要很多工具,每缺少一個尺子或者一塊橡皮,他都抱怨半天,說公司早就應該想到,為他準備好。之後,他會抱怨公司的夥食差,抱怨同事們的態度冷冰冰……他在辦公室裏,就像是瘟疫,別人都躲著他。
有一天,公司經理把小王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小王,你覺得我們公司到處都不順眼是嗎?”小王沒有說話。經理又說:“我們公司到處都讓你覺得不滿意,是嗎?”小王仍然沒有說話。經理說:“既然讓你這麼不滿意,我覺得你還是辭職,去尋找那些令你滿意的公司吧!”
現實中,像小王這樣的同事,我們是不是感到不少?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是不是有的時候有點同情他,同時又覺得他有些可氣?如果你是一位領導,你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下屬呢?如果你是一位職員,又會如何看待如此表現的同事呢?
細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經常發牢騷、喜歡抱怨的人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眼高手低型。對於這種類型的人,抱怨成為掩飾眼高手低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