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素描】
他是一位極富有神秘傳奇色彩的國學大師,他在私塾教育中學文習武,青年時便文武雙全。他沒有拿過一張文憑,卻是著名教授、國學大師。他當過兵,是國民黨的高級軍官;他出過家、當過和尚,是著名的禪宗大師,他的學問融彙儒、釋、道三家之精華,兼具“諸子百家”之精髓,被人稱之為“通天教主”。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很傳奇:“譽之則尊如菩薩,毀之則貶為蟊賊”,有人說他的學問: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有人說他“掛羊頭、賣狗肉”,盡是迷信思想。而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是:一無所成、一無是處。然而,他很火,火到台灣青年結婚時互換他的書做愛情的信物。
他就是南懷瑾,一個傳奇的國學大師。一位處處弘揚傳統文化的國學大師,一位捐資修建金溫鐵路的愛國大師。這裏,我們將感受他從傳統國學裏,去粗取精後濃縮的智慧精華;我們將感悟到是他深入淺出的國學經典講解,和發人深省的思考、醍醐灌頂的頓悟。
第一章 國學大師講述的“孝的智慧”
我們古人說:“人不孝其親,不如人與獸”,中國曆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視孝的國家,孝是我們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神之一。而如今,生長在父母的寵愛中的我們,似乎忘記了“孝”這一古老的美德。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揚者,他在這裏給我們講述了“孝的智慧”,品讀它,你會發現“孝”不僅是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
世上惟有孝順不能等待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論語別裁》中談到《論語》中孟武伯問孝一節時,對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這樣解釋到:如果你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你便會懂得什麼是孝。因為那種心情是恨不得代替兒女承受病痛的折磨,而想盡一切辦法,十分著急和迫切的心情。隻有當作為子女的年輕人體會到父母的這種感受,同樣以著急、迫切的心情來回報自己的父母養育之恩時,才懂得了真正的孝。以下是南懷瑾先生在一次給大學生的課堂上講述的一個有關與“孝”的故事。
子路年輕時家境貧寒,家人經常吃不飽飯,有時甚至要到野外采摘野菜充饑。有一次,子路聽見年邁的父母隨口念叨著許久沒有吃過飽飯,如果能吃上一頓米飯就好了。子路聞言心中十分愧疚,可是家中早已無米下鍋了,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後來,子路想到山那邊的舅舅家裏還比較富足,如果翻過那幾道山梁到他家借點米,舅舅一定肯借。雖然山路崎嶇,但是想到能夠滿足父母的小小要求,子路打定主意出發了。
他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隨即馬不停蹄地往家趕。子路雖然疲憊不堪,但能夠以自己的辛苦,讓父母得到些許的滿足,他無怨無悔。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官晉爵,此後子路家中餘糧萬鍾,富貴顯赫,衣食無憂。然而,子路總是不能忘懷昔日父母的勞苦,感歎說:“如果父母還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樣吃野菜,再要我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米回來贍養父母雙親,我也心甘情願!”
南懷瑾先生通過這個故事,告誡廣大青少年朋友們:孝敬父母,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孝敬父母不分年齡大小,也不分能力強弱,現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遺憾。畢淑敏曾經說:“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有一位教授曾給他的學生留下一道家庭作業:“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愛的人,告訴他們你愛他,而那些人必須是你從沒對其說過這句話的人,或者是很久沒聽到你說這句話的人。”
下一堂課程開始前,教授問他的學生們:是否願意把他們對別人說愛而發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個學生站起身,開始說話了:“教授,上禮拜你布置給我們這個家庭作業時,我的一個念頭一閃而過,自從3年前我和我的父親爭吵過後,我們就開始彼此躲避。除了在春節或其他不得不見場合之外,我們避而不見。即使見麵也從不交談。所以,回到家時,我告訴我自己,我要告訴父親——我愛他。”
“在我做了這個決定後,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一下子減輕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急忙起床了,整晚都在想這件事,輾轉難眠。第二天9點鍾時,我打電話給爸爸,說他下班後我有些事想要告訴他。父親以暴躁的聲音回答:‘又是什麼事?’我跟他保證,不會花很長的時間,他同意了。下午5點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門鈴,祈禱爸爸會出來開門,如果是媽媽來開門,我恐怕會喪失告白的勇氣。但幸運的是,爸爸打開了門。我沒有浪費一點時間,踏進門就說:‘爸,我隻是來告訴你,我愛你。’”
“父親聽了我的話,不禁哭了,伸手擁抱我說:‘我也愛你,兒子,原諒我3年來一直沒能對你這麼說。’那一刻如此珍貴,我甚至期盼時間停止。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兩天後,從沒告訴過我有心髒病的爸爸忽然病發,在醫院裏結束了他的一生。這一刻來得如此突然,讓我毫無防備。如果當時我遲疑著沒有告訴爸爸我對他的愛,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了!”
愛,需要用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現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不在了而空留遺憾。古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愛,等自己長大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時,父母已經等了很久了。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順,那已經為時已晚,隻能空留遺憾。
青少年朋友們:世上很多事情可以等待,但是唯有孝順不能等待,為了不讓自己的孝心留下遺憾,現在就去對你們的爸爸媽媽說一聲:爸媽,我愛你們!
在自己臉上畫一幅“孝”的圖畫
父母的愛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有絲毫的改變,也不會因為你的誤解而有絲毫的減弱,父母的愛,像一塊無瑕的寶石,任憑時光的洗滌,它依然晶瑩剔透,依然璀璨奪目。父母愛的圖畫是永不褪色的。但是,作為子女的青少年朋友們,你們對父母愛的圖畫是怎麼樣的呢?
在《論語》中就有一段關於孝順的態度和顏色(臉色)的精辟論述。“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南懷瑾先生解釋為:子夏問孔子孝的問題,孔子回答道,(孝順的)態度是最難做好的。父母在幹活的時候,兒女接過父母手中的活代勞;有好吃的東西時,先拿給父母長輩吃。這樣就是孝嗎?其實,僅僅替父母長輩做事,將美味佳肴給父母吃,不一定就是做到孝順了。在孝順父母長輩的時候,態度才是最為重要,也是最難做到好的。比如兒女放學回家的時候,疲憊不堪的父親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將茶杯在桌幾上重重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吧!”父母見到兒女這樣的態度時,雖然喝著兒女倒的茶,可是心裏又將作何感想呢?
說道孝與態度的問題時,忽然想起老一代革命家陳毅的一件小事。陳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後,雖然長年戰亂、遠離家鄉,但總是千方百計寫信回家,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近況,向父母請安問好。新中國成立後,父母沒有同陳毅一起居住,陳毅除了每月給父母寄上足夠的生活費外,仍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親筆給父母寫信,聊敘家事,寬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職的陳毅已62歲,這年春天,他工作途經成都,當時,他的老母親已年過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陳毅的弟弟家中。當天下午,他就與妻子張茜前去看望。由於老人病重,有時小便失禁,陳毅剛到母親房中,恰遇母親換下一條被尿濡濕的褲子。母親擔心讓兒子見到汙濁之物,便不停揮手、使眼色,要身邊照顧她的保姆將尿褲藏起來,保姆慌忙中將褲子扔到了床下。
陳毅拉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道:“娘,您把啥子東西扔到床下了?”母親連連搖頭說:“沒啥子,不關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陳毅笑了笑,對母親說:“娘,您怎麼對我也保起密來了?”說著,彎下身去,要看個究竟。母親見瞞不住,隻好將事情的原由告訴兒子。
陳毅聽罷,眼圈紅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沒能在您身邊侍候,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這褲子應該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幹什麼?!”說著,他一手拿過褲子,並對保姆說:“我母親的病如此沉重,平時不知給你們添了多少麻煩!今天,就讓我去洗吧!”
保姆怎麼也不讓,母親也趕緊阻攔。陳毅誠懇地說:“娘,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時候,您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屎褲啊,兒子怎麼做,也難報答養育之恩。”接著,對妻子笑道:“我們家鄉有句俗話,‘婆媳親,全家和’。你這個長年不能照顧婆婆的媳婦,也該盡點孝道,今天我們倆一起來洗這條褲子好不好?”
陳毅的故事,告訴我們,孝順父母應該發自你的內心,而且態度一定要非常的誠懇,這樣父母才能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才能享受到來自你帶給他們的一點點幸福。
孝敬,要做到發自內心。有一位詩人曾經寫過:人類的美是以愛來呈現的。而孝敬感恩的心靈,是人類最美麗的種子,它發芽之後,開出最美的愛之花,結出最美的愛之果。所以,千萬不要對父母感到厭煩。做子女的欠父母的恩情一輩子都還不完,即使心中有怨言,也不要在態度上流露出來。因為愛在態度上,你對父母愛的圖畫,就描繪在你自己的臉上。
用愛來感動“天下有不是之父母”
曾有人說,天下隻有不是的子女,沒有不是的父母,其實不盡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聖賢都會犯錯誤,何況我們的父母還是普通人呢?那麼當自己的父母犯錯誤時,我們應當如何做呢?南懷瑾先生在這裏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在《東西文化的“愛”和“孝”》一文中南懷瑾先生這麼寫到:做父母的,雖然對子女有不是的地方,但在子女的立場來說,仍然需要以最大的“愛”心而為父母斡旋過錯。所以孔子也說:“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對於孔子說的這句話,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解釋為:“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雖然心裏憂愁,但也不能怨恨。”孝順,孝順,順從有時便是孝。當然,前提在於不違背“仁”與“禮”的標準,盲目地順從有時也會讓兒女的生活蒙上陰影,這也肯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當兒女與父母發生衝突時,經常口不擇言,其實,即便是父母的錯,為人子女也隻能在一定程度上同父母爭辯,而不應與父母致氣。這就是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在麵對“有不是”的父母時,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或許我們看了之後,會更加理解南懷瑾先生的意思。
倩倩跟母親吵架了,她一氣之下,衝出了家門,走進茫茫的夜色中。漫無目的地走了一段路後,她發現走得匆忙,竟然一分錢都沒帶,連打電話的錢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