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2 / 2)

同樣是基於湮滅這個概念,使一些科學家對反物質問題做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大爆炸時產生的物質與反物質數量與質量都是相當巨大的。之後,正是湮滅現象使大部分物質與反物質都消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物質存在隻是湮滅之後的剩餘部分。

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曾告誡人們:“如果在宇宙空間中,你遇見一個從遠方飛來的飛船,宇宙人向你伸出了他的左手,你可要當心!他很可能是由反物質構成的。”

如果說,費曼先生所說還比較籠統的話,傑克·威廉森先生的小說,正好營造出了一派兩種物質與兩種物質下的文明相遇的真切景象。

在科學還沒有求得實證的領域,科幻小說要真實展現一個想象出來的世界或場景,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除了科學上的可能性之外,讀者還會要求作家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不是一種工筆畫式的風景描繪,因為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家,在其小說的基本構成中,必須基於足夠的社會性認識。當我們經常議論作家想象力的時候,本能地會以為作家在創作中處於一種天馬行空的狀態,但稍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創作不是夢遊,那種迷幻式的狀態不可能支撐起一種既能前瞻未來人類處境,又能夠揭示出人類現存狀況與最能映照我們現存狀況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在威廉森先生的這部小說中,牽動我們內心的,除了反物質文明的神秘性,更重要的是小行星人與更大的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尤其是關於能源分配與爭奪在整個太陽係內的新的星際種族之間的鬥爭與更大的跨星係商業公司的運作方式,都讓人從當前的弱肉強食的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中意會到一點什麼東西。從曆史我們可以鏡鑒今天,從科幻小說所展示的未來社會圖景,我們也會從當下的現實中洞見些什麼。有曆史學家說,任何曆史都是當下曆史,那麼,傑克·威廉森這種史詩風格的作品對當下的社會生活也具有一種批判性的洞察。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科幻作品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性的展望,一部科幻小說的成功還應該包含更多的支持別的文學作品成功的因素。如果說,兩種物質文明遭遇的情形是一種大膽的想象的話,物質世界人類社會本身的衝突與鬥爭正好是對我們現存秩序的間接批判。

科學家推測,這種粒子從反物質世界出發時,應該是反原子。當反原子穿過宇宙間的重重阻隔時,有的反原子會把反電子丟掉,使原子核中的負電性能顯現出來,隻要它們帶了電,人們就能通過磁場發現它。阿爾法磁譜儀主要功能就是探測這種顯現出負電性的反原子核。

阿爾法磁譜儀是圓筒形,內壁安裝一圈由釹鐵硼材料製成的永磁體,中心部分是6層矽探測器,能將穿過它的帶電粒子的電荷量、運動速度等逐項記錄。AMS另一個重要部分是分成上下兩層的閃爍體。一個原子核要進入磁譜儀,首先要穿過頂部的閃爍體,並產生一個光點,然後才進入磁體內部。在強大的磁場作用下,反氦原子核穿過6層矽探測器時,其運動軌跡就會發生偏轉,並留下印跡,最後,反氦原子核穿過底部的閃爍體時,也會產生光點。把這些光點與印跡連接起來,就能得到反氦原子核在阿爾法磁譜儀中的運動軌跡。

阿爾法磁譜儀的此次升空,主要目的是全麵檢測其各項功能,看它能否經受得住太空條件的考驗。正式工作,要到2002年組裝到國際空間站上才會開始。屆時,它將在空間站上運行3—5年。在此期間,預計將有上百億計的質子穿過AMS,隻要發現一個反原子核就是重大突破。丁肇中博士把這形容成在一場大雨中找到僅有的一顆帶顏色的雨滴。

幾千年來,人類都是通過光來觀測宇宙,而AMS則是直接對帶電粒子進行測量的最初的唯一手段。阿爾法是希臘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在科學上用它進行命名的項目代表在人類曆史上屬於首次。從這個意義上,用阿爾法來命名AMS真是實至名歸。如果磁譜儀真的有所發現,那中國人對人類將做出繼四大?明後最偉大的貢獻。假如AMS成功地找到了大量的反物質,不僅可以確證宇宙的起源,還可以獲得大量的能源。不過,如果真的進而發現了“反地球”“反太陽”“反星係”,宇宙與人類的未來又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麵貌呢?

這,是科幻作家麵臨的巨大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