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到這裏當然不會結束,受到不斷交鋒的言語戰火影響以及第一類小孩的恐嚇和誇張言辭,第四類小孩出現了。
他們通常是性格比較膽小、懦弱的那一類,大部分還會帶有肥胖、瘦小等病弱屬性。因為在陌生的環境裏本來就覺得害怕,還得知有怪獸會在一段時間後進來,心裏就更是陷入了某種一蹦就斷的境地。沒有當場崩潰,隻不過看到別的小孩沒有先哭罷了,但此時再被周圍這些小孩的說法一嚇,立即崩潰了。
一人哭,馬上會引發所有該類的小孩哭,並按照氣氛的慘烈程度波及到第二類性格沒有多少主見的小孩當。
於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終於要發生了。
第一類行為主動的小孩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帶著第二類的小孩們有選擇的對這第四類的小孩進行區別對待。
漂亮可愛一些的會進行接納,按照喜歡的程度給予不同等級的安慰。長得不好的或是哭起來比較髒的,絕大部分會直接被趕到角落隔離起來,並號召其他小孩不要理他們,形成一種認知上的對立。他會很肯定的說:“這些膽小鬼不敢跟怪獸作戰,甚至還會拖後腿”。
然後,便會有幾個被大部分小孩討厭的存在成為一種情緒暴力的發泄對象。
借著嘲諷、譏笑這幾個小孩,其餘的小孩們會建立一種虛假的強大自信心。這過程,第三類的小孩或許會出於某種自己能解決怪獸的強大信念,對這一類的小孩進行安慰,並按照其正義感程度依次覆蓋為——長得稍可的小孩、不是那麼髒的小孩、以及所有第四類的小孩。
到這裏,是不是感覺這四類已經囊括了所有小孩的反應?
起先在知道這類實驗的時候,陳汐也差不多是這樣認為,但在仔細想了一番後,他就知道,還有最後一類的小孩沒有上場。
這是一種隻會把其它小孩們的反應當做比較好玩的兒戲,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隻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特殊小孩。
他們當然不是那種完全不相信怪獸不會到來的早熟妖孽。麵對成年人的謊言,小孩總是很容易被騙的,就算半信半疑,也會在其他人的感染下,遵循於集體意識。能有這樣的反應,完全得益於他們有一個異常堅定的信念:“我爸爸媽媽會過來救我,有他們在,一定就能打倒小怪獸的”。
好笑的話語,往往會透露出他們心底最為值得依靠的對象。
不管是第一類性格主動的小孩運用那些誇張、恐嚇的內容,還是第三類內心強大的小孩信誓旦旦的表示,這些行為在這一句話下麵都是渣渣。隻要他們說出來,其餘的小孩便會放棄各自的爭執,無論是相不相信“有他們在,一定就能打倒小怪獸”,都會隱隱團結在以這類小孩為核心的團隊。
而陳汐想要扮演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因為他同樣知道,在這個遊戲裏麵,屬於他們這些參與者最該依靠的對象是什麼.....這也是他相比別人最大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