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動之期,亦是中國學術向現代性轉型之季。四川在地理位置上處於邊遠地區,無論社會變遷,還是學術文化轉型都具有鮮明的特點。
四川學術轉型與尊經書院的創辦和發展關係甚為密切。1875年,四川學政張之洞在成都創辦尊經書院,所設課程為經、史、小學、辭章,其中尤重經學。1879年,四川總督丁寶楨聘請湖南著名學者王闓運擔任書院山長,主講春秋“公羊”學。書院曾把學生在經、史、辭章方麵的優秀文章刻為《蜀秀集》,後又將《尊經書院一、二、三集》刊刻印行。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尊經書院開始由主通古學轉向傳授“新學”,增設天文、輿地、中外交涉、商務、測算等現代科目;還創辦了《蜀學報》,鼓吹西學。後幾經變更,書院成為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其中的許多著名學者,如廖平、宋育仁、謝無量、吳之英、張瀾等都曾入長或執教於四川大學及其前身各校。這一轉變堪稱是四川學術轉型的主流。
20世紀20年代以降,祝曾同、何魯之、葉秉誠、束世澂、丁山、柳詒徵、蕭公權、伍非百、吳虞、徐中舒、蒙文通、馮漢驥、胡鑒民、蒙思明、劉鹹炘、繆鉞、李思純、任乃強、吳天墀等名家先後活躍於四川學壇。這批學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學術更急劇地向現代性轉型之季。他們的經曆與學源差別極大,有留學西洋者,有來自中心區域者,也有純屬川中地方學者,在新學舊學變換之中所持觀點異趣互見。但從總體上看,他們又都處在從舊學向新學過渡的過程之中。來自中心區域的徐中舒先生和留學歸國的李思純先生等已大體走上現代科學史學的道路。但更多學者如蒙文通、劉鹹炘等卻與廖平等相似,皆由經學而新學,既與古學有剪不斷的聯係,又受時代的影響而不同程度地涉足新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風貌,為中國古學向現代性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掘這一區域性學術轉型的進程、成就和特征,是全麵考察中國近代學術轉型的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晚清民國四川學術叢書》擬逐個研究此間四川有代表性學者的學術淵源、學術成就與學術特點,以圖較充分地展示晚清民國時期四川學術轉型的曆史形態。
編者200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