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人類的精神殿堂,人文精神的旗幟,也是我們放飛夢想的伊甸園!它比世界上任何機構都更關注人的心靈發育與成長,是嗬護青年人至情至性的搖籃,是誘導莘莘學子反身體認人格奧秘的智慧穀,更是砥礪青年獨立踐行精神成人的熔爐。
曾經有一位哲人這樣說道:“巨人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讀了大學,我們會站起來,我們能夠站起來。
讓我們站起來,擁抱現代人文新世界。
本課要點:
(為重點掌握的教學內容,為應當理解和把握的教學內容,為一般了解即可的教學內容,以下十一課標列含義均同。)
理解和把握“康橋”的象征意義。
大學——人生發展的新天地:思考“專業成才”與“精神成人”。
了解孔子、莊子作品的現代意義。
作家作品再別康橋〖2〗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小貼士
一、作者簡介
徐誌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1897年1月15日出生於浙江海寧縣的一個富商家庭。1916年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次年因並校進入北京大學就讀。1918年赴美國留學,先學習曆史,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係。1920年到英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後就讀於劍橋大學。期間開始對文學,尤其是詩歌產生濃厚興趣。
徐誌摩是現代新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詩人之一,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柔美、清麗、音韻和諧,頌揚理想;表達對愛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長細膩的心理捕捉、纏綿的情感刻畫,深得青年人的喜愛,影響至今不衰。
二、新月詩派
1923年,北京的一些政界人物、學者、教授因為定期聚會而成立了“新月社”。他們大多曾留學歐美,有比較優越的社會地位。因“新月社”的主要文學成績在詩歌方麵,故文學史上把“新月社”稱為“新月詩派”。
“新月派”詩人中聞一多的理論最為完整明確,他提出著名的“三美理論”:主張詩應當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總之,要用“理性節製情感”,帶著“鐐銬”來“跳舞”,這是對詩人更高的審美要求。新詩格律並非回歸舊詩詞格律,而是根據現代漢語特點而探索的新的詩歌形式,相對也是比較自由的。
文本提示
一、再別康橋——與最美的夢的告別
本詩選自《猛虎集》。這首詩主要表達詩人對康橋生活的留戀。“康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譯的“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象征詩人對“愛”、“美”、“自由”的單純信仰,對青春的留戀,對理想的執著。
徐誌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牽引起他無數關於青春、理想,還有對過去瀟灑無羈生活方式的回憶。因此詩人告別康橋,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夢告別。
二、《再別康橋》與“三美理論”
本詩典型地體現了徐誌摩的藝術風格和“新月派”的“三美”理論。
從音節來說:本詩每節兩韻,節節轉韻,韻腳多是發聲綿長的複韻母。產生韻味悠長又瀟灑靈動的“音樂美”。
從形式來說:本詩每節四句,每一小節句式整齊、類似,構成一種反複、循環的吟唱效果。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通過“輕輕的”、“悄悄的”這樣的疊詞,首尾呼應,使詩歌在形式上渾然一體,具有“建築美”。
從意象來說:詩中的波光、柳樹、青草、清泉、榆蔭、彩虹、劃船撐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實物描寫,有的是景物與情感結合的點染勾勒。開頭、結尾中“輕輕的”、“悄悄的”,與“揮袖”、“雲彩”的結合,把內心情感投射於客觀物象,融情於景,含蓄地表達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使詩歌具有畫麵感,充分體現了“繪畫美”。
思考與練習:
1理解與把握“康橋”的象征意義。
2從本詩認識徐誌摩的藝術風格與“新月派”的“三美”理論。
《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1]〖2〗蔡元培
北京大學之設立,既二十年於茲,向者自規程而外,別無何等印刷品流布於人間。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聯絡感情、交換意見之機關,且亦借以報告吾校現狀於全國教育界。顧《日刊》篇幅無多,且半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載長篇學說,於是有《月刊》之計劃。
以吾校設備之不完全,教員之忙於授課,而且或於授課以外,兼任別種機關之職務,則夫《月刊》取材之難,可以想見。然而吾校必發行《月刊》者,有三要點焉:
一曰盡吾校同人所能盡之責任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於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雖曰吾校實驗室、圖書館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學會、工場之屬,無可取資,求有所新發明,其難固倍蓰[2]於歐美學者。然十六七世紀以前,歐洲學者,其所憑借,有以逾於吾人乎?即吾國周、秦學者,其所憑借,有以逾於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餒,利用此簡單之設備、短少之時間,以從事於研究,要必有幾許之新義,可以貢獻於吾國之學者,若世界之學者。使無月刊以發表之,則將並此少許之貢獻,而靳而不與,吾人之愧歉當何如耶?
二曰破學生專己守殘之陋見吾國學子,承舉子、文人之舊習,雖有少數高才生知以科學為單純之目的,而大多數或以學校為科舉,但能教室聽講,年考及格,有取得畢業證書之資格,則他無所求;或以學校為書院,媛媛姝姝[3],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於是治文學者,恒蔑視科學,而不知近世文學,全以科學為基礎;治一國文學者,恒不肯兼涉他國,不知文學之進步,亦有資於比較;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部,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書為足用,不耐煩於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最超然之玄學,亦不能與科學全無關係。有《月刊》以網羅各方麵之學說,庶學者讀之,而於專精之餘,旁涉種種有關係之學理,庶有以祛其褊狹之意見,而且對於同校之教員及學生,皆有交換知識之機會,而不至於隔閡矣。
三曰釋校外學者之懷疑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禮記》、《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體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剛柔也,若相反而實相成。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4]之幹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觀與厭世觀,常樊[5]然並峙於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吾國承數千年學術專製之積習,常好以見聞所及,持一孔之論。聞吾校有近世文學一科,兼治宋、元以後之小說、曲本,則以為排斥舊文學,而不知周、秦、兩漢文學,六朝文學,唐、宋文學,其講座固在也;聞吾校之倫理學用歐、美學說,則以為廢棄國粹,而不知哲學門中,於周、秦諸子,宋、元道學,固亦為專精之研究也;聞吾校延聘講師,講佛學相宗,則以為提倡佛教,而不知此不過印度哲學之一支,借以資心理學、論理學[6]之印證,而初無與於宗教,並不破思想自由之原則也。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則深以為怪。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麵之意見,則校外讀者,當亦能知吾校兼容並收之主義,而不至以一道同風之舊見相繩矣。
以上三者,皆吾校所以發行《月刊》之本意也。至《月刊》之內容,是否能副此希望,則有吾校同人之自勉,而靜俟讀者之批判而已。
【注釋】
[1]本文寫於1918年,刊登於1919年1月出版的《北京大學月刊》第一卷第1號。
[2]倍蓰(xǐ):數倍。蓰:5倍。
[3]媛(xuān)媛姝(shū)姝: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媛:同“暖”(xuān)。《莊子·徐無鬼》:“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自以為足也。”
[4]計學:今稱經濟學。
[5]樊:紛雜。
[6]論理學:今稱邏輯學。
小貼士
啟蒙巨匠,學界泰鬥、北大之父——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原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早年考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投身革命。民國成立前後兩度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修。1917起,先後兩次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共十年餘,實際在校視事五年,改造舊北大為新北大,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又曆任民國政府教育部長,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長等。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其著述編為《蔡元培選集》、《蔡元培全集》行世。他是:
翰林造反的第一人。
新政府中科舉出身的第一人。
集百家之言為準繩,開未來民主先河的第一人。
文本提示
本文開頭簡略交待了《月刊》創辦的緣起,接著分三個方麵談辦刊的必要性,同時也論及近代大學的三項要義。第一,大學為研究學術之機關,應有貢獻於學術。這種研究,既不是單單輸入歐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國粹,而是要用科學方法揭示傳統學術的真相,在近代學術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發明。第二,大學學生不應以獲取畢業證書為目的,而對學問無所求,也不應固守己之所學,排斥其他學問;而應於專精之餘,旁涉各種有關係的學理,成為一定意義上的通才。第三,大學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學術派別、典籍、思想,廣泛延攬各家各派學者的研治學術的機關,應循思想自由通則,行兼容並收主義。這正是作者在北京大學實行革新的指導思想,也是蔡元培大學理念的精義。概括地說,即治學之途,宜中外彙通;學生之責,當文理兼修;辦學之道,行兼容並包。作者後來還再次特別說明:“孑民以大學為囊括大典包羅眾家之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並包,聽其自由發展,曾於《北京大學月刊》之發刊詞中詳言之。”(《傳略(上)》)這些主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意義。
本文也是作者寬厚、從容、堅定的人格魅力之體現:
文如其人。蔡元培作為當世通儒,道德文章、謙謙君子,雖曆經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卻不是戲劇性人物。本文以一校之長的身份,闡論如此重要的觀點,采取的卻是平和懇摯的態度,毫無劍拔弩張、咄咄逼人之氣;行文樸實,措辭嚴謹,層次清晰,觀點明確,顯示出平和懇摯之學者風範。
思考與練習:
誰不曾做過大學夢呢?想當年,蘇聯大文豪高爾基因貧寒失學,無計深造,卻又執著不止追求大學夢,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種種磨難喚做“我的大學”!今天,當你躋身浙江大學,能一語道破“大學何以為大學”之真諦嗎?也許,有人會說,大學是頒發高等教育學曆文憑的機關;也有人會說,大學是有大學者的知識殿堂;也有人會說,大學是少男少女告別了花季、雨季放牧其愛意的青春田園……諸說皆有一定道理,研讀本文,說說你對“大學”的內涵認識有了哪些新的看法。
經典擷英
本課程為大學人文(LiberalArts)教育開放式課程,除了講授的作家作品外,我們還從中外古今浩如煙海的名作中擷取一二,以期與經典親密接觸,跟名人大師打個照麵乃至小小的對話。
長沮桀溺耦而耕〖2〗《論語》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歟?”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6]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9]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