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要做你自己(上)(1 / 3)

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人:“你認識你自己嗎?”我想大多數人會說:“當然了。”恐怕還會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提這種問題簡直是有病。如果你繼續追問這些人:“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回答十有八九會讓你失望。實際上,很多人從來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隻不過自以為自己認識自己。追問這些人:“你為什麼認為你不了解自己?”他們大多也無法回答你。他們可能隻是聽說認識自己很難,所以就想當然的認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認識自己,比那些誤以為自己認識自己的人還要糟糕,因為他們已經被思維的惰性拖進別人認識的領域裏,失去了自我。

給自己定位

人應該說自己知道的話,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鞋子擠不擠腳,隻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毫無用處的。

有一段時間,有一本叫《定位》的書特別暢銷,這是一本關於營銷方麵的書,因為定位概念的提出而經久不衰。書中寫道:“定位是從一個產品開始,那產品可能是一種商品、一項服務、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

“人和產品都犯有一個毛病:認為自己能為所有的人幹所有的事。”其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行,要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能給自己準確定位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才能取得成功。

喬·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貧民窟,他從懂事起就開始擦皮鞋,做報童,然後又做過洗碗工、送貨員、電爐裝配工和住宅建築承包商等等。35歲以前,他隻能算一個全盤的失敗者,朋友都棄他而去,他還欠了一身的外債,連妻子、孩子的吃喝都成了問題,同時他還患有嚴重的口吃,換過四十多個工作仍然一事無成。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賣汽車,步入推銷生涯。

剛剛接觸推銷時,他反複多次對自己說:“你認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他以極大的專注和熱情投入到推銷工作中,隻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遞過去,不管是在街上還是在商店裏,他抓住一切機會,推銷他的產品,同時也推銷他自己。三年以後,他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不被看好,而且還背了一身債務、幾乎走投無路的人,竟然能夠在短短的三年內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至今還保持著銷售昂貴產品的空前記錄——平均每天賣6輛汽車!他一直被歐美商界稱為“能向任何人推銷出任何商品”的傳奇人物。

喬·吉拉德做過很多種工作,屢遭失敗。最後他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銷售員,他認為自己更適合,更勝任做這項工作。成為你自己,就是要知道你能做什麼,你想做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否則,你將在眾多人的參考意見中無所適從,在輿論的“壓力”下,走投無路,就會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惆悵。目標的迷失與滿腔的熱情無處揮灑,這種境況是最愁煞人的。事實上,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問題不是要說服自己是不是聰明,隻要不是先天的弱智,人的智商大抵是相近的,而是要確切地明了自己在哪方麵聰明,並且實現自己某方麵的聰明潛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事,最喜歡的事。

每天都有許多事可做。但有一條原則不能變,那就是無論你做的是什麼,那一定要是你最擅長的事。

我的一位鄰居是一位機械師。他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的機械工作,可他一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總是想轉行,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的機械工作,如果突然換一份其他工作,需要從頭再來會感到很不適應,盡管他不喜歡,卻無法拋開累積二十多年的機械專業知識。

他想改變,但又拋不開過去的包袱,自然無法突破,這是個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繼續做下去也不會有興趣,就應該果斷地做出決定:轉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畢竟是令人興奮的,也更容易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最終取得卓越成就。

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寧可相信別人,也不願相信自己,其實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從不看輕自己,他們總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

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總是羨慕那些事業有成之士,盲目地效仿別人去做某件事,從未了解自己是否擅長。他們不能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結果自然是徒勞。

每個人都有許多能力,但總是有一種能力是最擅長的。隻有找準最擅長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調動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成功。

反之,那些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事的人,總是在別別扭扭地做著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事,以至於工作中沒有足夠的熱情,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就大事了。

要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況,要讓自己更有自信,要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們就必須做出更好的決定,采取更好的行動。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講過一句話:“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會有所成就。”

1888年,法國巴黎科學院發起關於“剛體固定點旋轉”問題有獎征文。有趣的是,征文規定作者除提供論文外,還必須附一條格言。因為,知識和人格是科學事業騰飛的雙翼。在許多應征的論文中,有篇論文所附的格言格外顯眼,極富哲理:“說自己知道的話,幹自己應幹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

這句名言出自38歲的俄國女數學家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之手。她實現了自己的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婦女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地位的19世紀,她成了走進法國巴黎科學院大門的第一個女性,成為數學史上第一個女教授。無獨有偶,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物理係人才濟濟,半個多世紀出了七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人們探究其奧秘,係主任說:“物理係教授和學生的原則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別人讓你做的事。”

一個人要充分地估測自己,給自己找準位置,充滿信心,真誠地做自己能做的和應該做的事,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多少傑出成功人士的經曆說明:假如你不僅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而且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在充分發揮才能優勢的基礎上,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選擇你的起點、著力點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少走彎路。

成為你自己,必須堅守自己的追求、個性和風格、合理的意見或建議當然要聽,但是你應當有主見,否則,你一定會被眾多的建議所肢解。因為,無論你怎麼做,總有人表示不敢苟同。而在現實中,你又無法把自己“打扮”得適合每一個人。堅守自己,因為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

秘籍:人應該說自己知道的話,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鞋子擠不擠腳,隻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毫無用處的。

認識你自己

一個農夫赤腳走到城裏,而且賺了一大筆錢。這下他不但能給自己買一副鞋襪,還足可以買醉一番——他醉醺醺地尋路回家,卻倒在一條大街上,沉沉睡去。這時一輛馬車駛來,車夫喝令他躲開,不然就要軋過去。醉漢醒來,看了看自己的雙腳。因為腳上有了鞋襪,他沒能認出來,於是他對車夫說:“軋過去吧,那不是我的腿。”

對於這個故事,雖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卻道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的認識自我。這種建立在清醒、自我反思基礎上的自我意識是經營美麗人生的必要前提。

然而,人們常常不能認識自己,特別是被自己無形的思維控製著時,更加如此。

成為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每個追求成功人生之士麵前的巨大問號。我是誰?我們必須掌握可靠的認識方法。

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但並不在於“人類很難了解”。因為我們可以相當程度的了解別人、了解過去的字跡。真正難的地方在與人對於自己當下的掌握。許多思想上的死結阻斷了我們對自己的正確把握。因此,大多數人在認識自我這個部分並不是隨著經驗和年齡而成長,相反的,有可能隨著錯誤解讀的經驗增加而越來越認識自己。

真心地問一問自己的個性、誌趣、能力、愛好、人生取向等等究竟是什麼?以便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真實的“自我鏡像”。這種自我鏡像將會直接影響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態度或行為活動方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很容易走極端,或自大,或自卑,難於中肯。客觀的自我鏡像是在與他人的交往和實踐的檢驗中不斷形成的。

做自己能夠做到的,起跳前先看看高度和適應度。別人能做什麼,做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想做什麼,現在能做什麼。雖說人的潛能發展是無限的,但一定時期,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時段的奮鬥目標應當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製定宏偉的計劃很容易,激情有時也很容易澎湃。但是成就自己卻需要實實在在的可操作計劃,需要恒久的熱情。人的自取其辱或自折其誌,大抵源於缺乏自知之明,缺乏正確地估測自己當時的能力。所以,在某時某地,我們能做什麼,應該自己心裏有譜。

不要撇開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特點,一味地去攀比或羨慕別人,你要成為你自己。別人能成為什麼,那是別人的造化。很多時候,葡萄的確是酸的——因為我們吃不到,但我們可以轉到別處去吃荔枝或蘋果——因為這符合我們的個性和能力特點,何樂而不為呢?人應該是彈性的和變通的。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所要認真對待的就是仔細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優點,確定自己的長處。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樣樣都能幹的通才。因此,與其費盡心機地去改變自己的短處,不如盡力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印度《五卷書》上說:“最難的是自知,知道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誰要是有這樣的自知之明,他就絕對不會陷入困境。”

一旦我們能選準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工作或事業,我們將能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成功便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我們常說痛苦,事實上痛苦就是幹自己不願幹而又不得不幹的事。一個醉心於繪畫的人,決不會把每天繪畫的工作看作是種痛苦的事。反之,一個對繪畫毫無興趣也無特長的人,每次走向繪畫工作台,無疑像是綁赴刑場一樣。

堅信自己有無窮的潛能等待被開發,設想有一個個“新的自我”將被開發出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大約隻開發了5%,還有絕大部分未被開發。每個人都擁有潛能,這是上天賜予人的最大的恩惠。我們應當相信:隻要認真堅持去做,一定能比現在做得更好,更好便意味著多一分潛能的開發。

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我們都可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但是對生命的負責最終隻有靠自己去把握。我們應該揮灑自己的天賦或特長,尊重自己,仔細地聆聽來自心底的呼聲,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背離自己的個性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一味地活在別人的“看法”中,容易導致“削足適履”的悲劇,也是對自我生命的最大蔑視。

人生的灑脫和飄逸,在於能痛快淋漓地活在自我的個性天地中。我們固然要虛懷若穀地悅納別人的忠告,以別人的成功榜樣來激勵自我發展,但我們完全沒必要一味地稱羨他人的成功模式或幸福生活,我們要成為自己。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你未必有他人那樣的個性天賦和環境機遇。但不必氣餒,因為你有你的個性天賦和環境機遇,你會有自己的成功模式。我們在走向成功人生的征途中,應當堅信:適合自己的就是最美的,鞋子夾不夾腳,隻有腳趾頭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沒有用的。可見,要使自己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給自己定位,充分認識自我是首要前提。

秘籍:你隻有認識你自己,才能發現並改正自身的缺點。盲目地看高或看低自己,隻會徒增你生活的煩惱,降低你事業的高度。

認識自己是成功的關鍵

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馳名整個古希臘世界的戴爾波伊神托所。這是一組石造建築物,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三千年前。就在這個神托所的入口處,文獻上說人們可以看到刻在石頭上的兩個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愛引用這句格言教育別人,因此後世人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這是他講的話。但在當時,人們則認為這句格言就是阿波羅神的神諭。這其實是家喻戶曉的一句民間格言,是希臘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後來才被附會到大人物或神靈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