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學會說“不”與說“好”(2 / 2)

說“好”的技巧

對某些人來說,說“好”同樣是個大問題,來看看露露:

露西8年來一直從事社區社工工作,輔導複原的精神病患者“重回”社區。過去的4年中,她一直擔任社工之家的副主管。有一天傍晚下班後,主管約了她去喝一杯。

“露西,我想讓你第一個知道,我辭職了。我在醫院找到了一個新工作,我已經遞出辭呈了。”“那麼恭喜你了!真不錯啊,麗莎。”露西說。麗莎很高興地接受了露西的道賀。她喜歡那種受人恭維的感覺。接著她說:“這樣對你來說也有好處,露西。”“怎麼說呢?”露西問。“你看嘛!你是接替我職位的最佳人選,每當我不在時,你總是全權負責社工之家的一切事務,而且都做得很好。你有足夠的資曆,而且也有興趣,不是嗎?”麗莎問。

露西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她一向樂於以副主管的身份管理社工之家。她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個主管,而且她也想要這個職位。是的,她非常想要。然而現在她卻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忐忑不安。“噢……嗯,我必須考慮一下。”露莎回答道。

露西很想要這個職位,但是當她被問及的時候,她反而難以開口說“好”了。如果社工之家的主管麗莎就此認為露西不想要這個職位,或者並不確定自己要不要,那麼她勢必就不會推薦露西接替這個職位了。

像露西一樣的人並不在少數,她們為何難以說“好”呢?

首先,認為“我不配”。如果你的自尊相當微弱,無法想像別人為何應該來問你,那麼你可能就會有這種感覺。

其次,認為“他們或許不是認真的”。這可能是上一點的延伸。你認為他們之所以會來問你,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有愧於你,或者僅是禮貌性的知會。最佳的因應之道是,允許別人來問問你的意見,至於如何回答就是你的責任了。

最後,還可能認為“我還不夠了解情況”。你可能並不十分清楚自己即將答應的對象是什麼,因此你應該要求對方提供更多的資料,好讓你做出自己真心的抉擇。

如何自信地說“好”?卡耐基的建議是:

(1)清楚明確地說“好”。

(2)確認自己難以開口的原因何在。例如:“我可能會太過唐突”、“他們應該說服我”、“他們並不是真的要我”,等等。

(3)實際審視自己的這些想法,然後捫心自問一番:

——我是否想對這個機會說“好”?

——如果他們認為我太“唐突”,真的會有什麼關係嗎?

——他們為什麼應該說服我?

——如果他們不要我,那麼為何還要問我?

(4)替自己理清這些想法,然後再度確認本身說“好”的意願。

我們要學會在特殊情境中應該靈活運用“好”與“不”。

馬克與吉兒都是大學生,現在是下午的休息時間,他們正在學生酒吧中喝咖啡聊天。

“馬克,晚上你想去小酒館嗎?”吉兒問道。

馬克很願意和吉兒在一起,但是他隔天還有一篇報告要交。

“好啊,吉兒,我很願意去。不過我隻能在那裏待幾個小時,因為我在明天之前必須完成一篇重要的報告。”馬克回答。

“噢,不能晚點交嗎,馬克?你可不可以拖到下星期?”吉兒略顯憂傷地問。

“不行,吉兒,沒辦法。我必須完成這篇報告,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然而我還是會過去一下的。”馬克回答。

如果吉兒是個自信者,此時她就可以對馬克說“好”,或者對他說“不”,要不然也可以先答應,然後等馬克到了小酒館之後,再說服他留下來,或者再懇求他留下來。這種做法也使得馬克有另一個表現自信的機會。馬克借由這種將“不”與“好”並用的方式,不僅讓

自己達成所願,更贏得了吉兒的尊敬。

當自己真正想說“不”時才說“不”是一種正麵的做法,而非負麵的。如此地運用“不”,是自信訓練中一種既基本又強有力的技巧。同樣的,我們很多人也難以開口說“好”以接受他人的授予。為了使雙方“扯平”,我們經常會覺得必須立刻投桃報李。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必能接受他人的讚美與授予,而不會因為他人施惠於我們,就覺得自己處於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