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福州已經很多年了,非常喜歡福州的四圍山色、江上夕陽,也非常喜歡福州的曆史與文化。作為一個戲曲研究者,總想為福州的戲曲文化研究盡一份力。2007年開始關注福州古代的戲曲創作,陸陸續續從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地找到福建文人戲曲劇本,蘇漢英、陳軾、陳烺、陳天尺也就漸漸清晰起來。2007年,我的碩士研究生莊小珊對福建文人戲曲作家生平史料進行全麵梳理考證,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明清福建曲家考》。與此同時,《福建文人戲曲集(元明清卷)》的編輯整理工作也在緩慢進行中。在《福建文人戲曲集(元明清卷)》的整理過程中,我的研究生從錄入到校點都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張曉燕同學在錄校陳天尺劇作中,花了不少的工夫,喜歡上了陳天尺的劇作,想要以陳天尺劇作作為畢業論文研究對象。當時我對陳天尺了解不多,手頭掌握的隻有陳天尺的幾個劇本。對於陳天尺的生平事跡,之前福州的一些研究者也沒說清楚。陳天尺身處清末民國的亂世,我擔心找不到什麼資料,怕她寫不下去。曉燕堅持要試試,我也就同意了。隨著曉燕對陳天尺研究的深入,發現了相當多的相關資料,陳天尺的家世生平變得更為清晰。首先,我們發現陳天尺的子女還有幾個健在,有機會當麵去采訪了陳天尺的小兒子陳子南先生。陳子南先生介紹了他父親的許多事跡,還提供了陳天尺親筆書寫的一幅字的複印件,這為我們研究陳天尺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次,還在民國時期福州報紙《華報》上發現了大量陳天尺創作的詩文小說與學術雜著,從中找到非常多前人未曾發現或使用的史料。經過多次的走訪調查與研究,無數次的資料校閱,張曉燕同學終於把她的畢業論文《陳天尺劇作研究》交了上來。再經過無數次的打磨,也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張曉燕同學選取陳天尺作為論文選題,是很有眼光的。如果沒有她的堅持與努力,我對陳天尺的了解也許就止於那幾個劇本,也就沒有發現資料的欣喜。當然,該書的完成與問世有著多方麵的因素,但無疑曉燕同學當時的堅持是此書得以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本書把《陳天尺劇作研究》、《病玉緣傳奇》、《孟諧傳奇》以及《〈華報〉刊陳天尺文章目錄》等結集出版,其間肯定有不少的錯誤闕漏。在此,懇請諸位同仁不吝賜正。
王漢民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