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年爭戰後,國共合作又。回今舊時人,潸然淚沾袖。”這首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陳毅於1938年5月率新四軍第一支隊途經皖南涇縣茂林地區,登上螞蟻山約事崗寫成的。詩中回今的“舊時人”,指的是長眠在螞蟻山上的紅7軍團軍團長、北上抗日先遣隊初期的主要領導者尋淮洲。在尋淮洲墓前,陳毅對第一支隊的指戰員們激動地說:“青山有幸埋忠骨。尋淮洲同誌是紅軍青年將校,以遊擊戰鬥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奮鬥,光榮犧牲。我們要完成其遺誌,以東線勝利,驅逐日軍,回答先烈,庶幾無愧……”。當天晚上,陳毅親自起草碑文,精心挑選了一塊光潔平整的大碑石,找到當地著名石匠,連夜鐫刻在碑上。第二天又率領第一支隊全體指戰員,在悲壯的軍樂聲中舉行隆重的立碑儀式,並整修了墓道。1949年全國解放後,尋淮洲的陵墓被重新修建,朱德元帥親自為他題寫碑序。
2009年9月14日,尋淮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012年是英雄模範尋淮洲誕辰100周年。社港,英模尋淮洲故裏。他生長於我們社港鎮大洛黃獅塘。15歲跟隨毛澤東秋收起義上井岡山,21歲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司令(即紅七軍軍團長)。是中共曆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他沒有進過任何軍事學校,完全是靠自己在戰爭中學習從一個普通戰士而迅速成長為紅軍高級將領的。21歲零4個月,在北上途中,犧牲於安徽黃山茂林。逝世前,他帶頭遵守軍紀將衣服脫下留給戰友。是唯一一位赤身下葬的紅軍高級將領。王耀武拙開墳墓割下其頭顱送到蔣介石處領賞5000大洋。
斯人已去,事業未竟。他的鄉親們前赴後繼。當時一個近2.5萬人的社港鎮有近500名先烈犧牲在人民解放事業上。近幾十年來,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仍有許多舍利取義的鄉親,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小到一個普通百姓為父親做媒、一個鄰居發生火災大家去救火的小事,大到革命先輩為國捐軀。都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諸多優秀品質,讀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書中的人和事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在一個局部地區的具體體現。是當今社會很少見到的。這些事都值得人們學習、這些人都值得人們尊敬。這裏的風土人情、民間人物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這裏的民風淳樸,人民助人為樂、團結友善。我想,一個地方有正確的文化引導,這個地方的道德水準應該有相應提高。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搞好了,國家也就搞好了。這便是本作者所傾注的一番心血!
英模的風采、英模的故裏,讓我們一起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