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擇合適場地。很多企業在這個方麵不太在意,結果出現大問題。原則上,越是高級別的候選人,麵試場地越需要安靜和有一定的私密性。如果你讓一個高級經理的候選人在前台等上一個小時,還沒等到麵試對方已經對職位喪失興趣了。
3.選擇合適的麵試官。原則上,絕對不能出現級別低的麵試官麵試級別高的候選人的情況,因為很多候選人會將此當作是一種輕視。
4.根據已經確定的崗位標準準備麵試題目。如果我們要對候選人進行評估,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問題。我並不是說所有的麵試問題都需要事前準備(這可能太僵化),但是我們肯定要事前準備一部分問題。另外,不同級別的崗位由於標準不同,所以麵試題目完全不同。例如,對銷售主任,我們考核專業能力的題目可能是:“我們現在在A市小店的單點銷量隻有大約300元/月,如果公司要求你在1年內達到400元/月,你將做些什麼工作?”而對銷售總監,繼續問這個問題顯然不合適。我們要問:“目前我們有5個大區經理,公司要求合並為3個大區經理,你該如何完成平穩過渡?”
5.製造友善的氣氛。有些企業認為候選人是來求職的,所以認為說話可以非常不客氣,這樣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曾經有一位人力資源負責人很酷地問一個候選人:你為什麼到我們這裏求職?候選人很客氣地說:因為有獵頭公司推薦。但心裏卻對這位負責人非常不以為然,結果連參加第二輪麵試的興趣都沒有。在麵試的過程中,麵試官有權力問一些尖銳的問題,並且進行必要的質疑,但是,必須是禮貌地發問,優雅地質疑。我們必須明白:麵試官在麵試候選人的過程,也是候選人在麵試企業的過程。
6.合理發問並掌握時間。我們在前麵提到了標準的製定,當製定完標準後,麵試人員就需要製定麵試問題了。原則上可以多設計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這樣給候選人發揮餘地比較大。對麵試的時間也需要進行控製,防止過於冗長或過於簡短。
7.仔細聆聽並注重細節觀察。在麵試的過程中,候選人往往將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而且總有一些候選人試圖掩蓋一些缺陷,但是很多細節會將其出賣,關鍵是你能否注意觀察。例如,一個聲稱做了5年高層管理人員的候選人緊張地在玩手指的話,你就需要質疑一下他經曆的真實性。當麵試官發現細節上的問題後,可以采取忽然發問的方式,人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往往會將自己真實的一麵反映出來。
8.了解以往業績。以往的業績和經驗是硬性證據(hard evidence),這些是難於隨便編造的,企業需要關心一個應聘者想做什麼,但是更需要關心他曾經成功做過什麼。他過去的經驗對目前所申請的職位幫助有多大。
9.了解跳槽原因。偶爾跳槽是正常的,但頻繁地跳槽是不正常和不能接受的。麵試官一定要了解坐在你麵前的人跳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也決定了企業用什麼方式來吸引這個候選人。建議企業不要雇傭自我感覺懷才不遇、頻繁跳槽的人。
10.不可隨意承諾。很多企業在麵試過程中容易說過頭話,最後不能夠兌現,可能最初的想法是把人搞進來再說,但結果是後患無窮。在麵試過程中,麵試官代表著企業,麵試官的話都會被看作企業行為而被候選人牢牢記住。而且,通過過分承諾招聘進來的員工往往會對企業有信任危機,很難和企業同心協力。因此,麵試官在麵試的時候不可以進行沒有授權的承諾。
11.避免單輪麵試和太多輪麵試。每個人都有其盲點,再專業的人也會犯錯誤,因此要盡可能避免一輪定勝負的情況。如果有兩到三人分別麵試一個候選人,這樣出錯的概率將低得多。另外,還需要切記的是:一個麵試官麵試結束以後,要及時和其他麵試官交流對候選人的看法,這是規避盲點的最佳方式!但是,是不是麵試官越多越好呢?當然也不是,太多的麵試可能造成婆婆太多,議而不決,將招聘周期過分拉長。所以,我建議麵試官不要少於兩個,但也不要多於四個。
第四節 從賢不從眾
如果一個公司想擁有持續性的爆發力,那麼,“從賢不從眾”是一個必須的條件。商鞅在變法的時候,幾乎得不到秦國貴族的支持,如果商鞅從眾的話,秦是否能滅六國將是一個大大的疑問。
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權力的分配和製約就會成為一個大的問題。誰說了算?該聽誰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困擾了我們企業界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原因,出於理解的偏差,我國的企業非常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過於強調民主,強調參與意識,動輒進行一些民主評議和無原則的交叉評估,結果導致誰幹活誰倒黴,大家都以討好同事、搞好關係為第一要素,最終使得企業效率低下,人浮於事。這個現象不僅在國有企業內存在,在一些上了規模的民營企業內也有不少這種情況。遠的不說,廣州的幾個房地產企業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對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十分擔心。另一個極端是企業內沒有任何民主,所有者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個人或者是幾個人手裏,而掌權者又比較剛愎自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歸屬意識往往非常差,創造力得不到發揮,結果效率還是很低下,而且企業特別容易出現大的風險。那些曾經紅極一時最後卻轟然倒塌的企業中,可以劃分到這個類別的有很多。
我個人非常欣賞華為在其公司基本法裏麵所提到的從賢不從眾,所以我考慮再三之後,將其作為這一節的題目。如果一個公司想擁有持續性的爆發力,那麼,“從賢不從眾”是一個必須的條件。首先,讓我們看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商鞅在變法的時候,幾乎得不到秦國貴族的支持,如果商鞅從眾的話,秦是否能滅六國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中國的曆史也可能因此而改寫。
傑克·韋爾奇在最早推行他的數一數二策略的時候,被人們認為是極度血腥的,甚至送了他一個“中子彈傑克”的外號,而MBA的教材甚至將他的改革作為反麵案例。如果這個時候韋爾奇退卻的話,他將不可能成為經理人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