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3 / 3)

■■對丁丁,我基本上沒有當真地說過這句話,最多是在他洗潄中比較磨蹭的時候偶爾說一次,但往往還會找補回來:“快洗吧兒子,我們要抓緊上床讀書嘍!”

■■“現在你為什麼不喜歡這本書了?”

■■這句話我是對丁丁說過的,後來反思之下覺得有點後悔,幸好我及時發現了這樣的話不應該輕易說出來,否則,很可能會把丁丁對書的興趣弄沒了呢。

■■在丁丁4歲之前,我給丁丁讀的書是以文字為主的,圖畫書看的比較少。

■■不到4歲的時候就讀完了“哈利·波特”的前兩部《魔法石》和《密室》。讀完《密室》的那一天,丁丁還在發燒呢。這本書成了那天病中的丁丁的安慰。

■■時間再往前追溯,在丁丁兩歲的時候,曾有一度非常喜歡台灣作家龍應台的那本記述自己教子經曆的《孩子,你慢慢來》,特別是其中的一篇《葛隔和底迪》,聽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一聽到其中某些部分的時候就咯咯樂。後來還讀過各種其實是適合少年看的書,比如肖複興的《音樂漂流瓶》,竟然也完整地把一本讀了下來。

■■當時我在比較盲目的情況下,認為丁丁對語言作品的接受就這樣水到渠成地固定下來了呢。因此,在丁丁4歲的時候忽然表現出對長篇文字故事的不耐煩時,我確實有點別不過勁兒來,曾經對丁丁說過“你兩歲的時候還喜歡聽這樣的書呢”。這樣的話獲得了什麼效果呢?自然不會有什麼正麵的效果。不過做父母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自己比較起急的時候,衝動有時候是會戰勝理性的。明知道不應該隨便出口的話,也會脫口而出。

■■當孩子喜愛一本故事書,家長卻不願意讀的時候怎麼辦呢?不願意讀的原因不完全是因為書的內容,更多的倒是因為一種心態。什麼心態呢?多少還是有點以我為中心吧。當時老是覺得能夠長篇大論的讀故事才是一種“成就感”。

■■我自我反思:在給丁丁讀書這個事情上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想當然地覺得丁丁在兩歲多就聽過龍應台的散文,在4歲的時候就聽完了《哈利波特》的前兩本,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能夠聽進去長篇幅的兒童小說了。此時,丁丁對《貓和老鼠》的主動選擇,與兩歲時候被動地聽《哈利波特》,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不久,我從《朗讀手冊》上看到一個例子,說的就是一個美國媽媽在女兒4歲前讀完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而作者崔利斯是把這件事作為反麵例子來看待的。看到這裏,我感覺後怕:自己不是也差一點把違背規律的要求強加於丁丁的身上嗎?還好,我進行了及時的調整。從這次換書事件之後,我開始給丁丁“惡補”前幾年應該給他充分提供的圖畫書了。

■■“你這像是聽故事的樣子嗎?”

■■一個夏天的晚上,5歲多點的丁丁隻穿著一件三角褲,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背對著我,聽我讀完了《精靈鼠小弟》,他一邊聽,手裏一邊握著他喜歡的植物大戰僵屍中的大嘴花。我沒有要求他一定轉過來聽,因為我知道他在聽,他一邊聽,一邊會時常問我他不明白的地方。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讀書就應該穩穩當當地坐在那裏,露出投入的眼神才對。我在網上的親子讀書日誌的帖子後邊,曾經有一個媽媽留言說了她的孩子的情形:她的兒子3歲半,給他讀繪本,總是感覺他心不在焉似的,一邊要玩著玩具,或者是聽一半就跑開了。她問我是否有什麼好的建議。我當時回複這位媽媽的時候提醒她,她的孩子隻有3歲半呀,還很小呢,一本繪本能看到一半還不錯啦。因此不用著急,應慢慢引導嘛。而且我當時在回複中認為,小孩子手裏玩點什麼不是太大問題,我們大人思考的時候,不是有時也習慣轉個筆什麼的嗎?我覺得小孩手裏玩著玩具,往往還能集中注意力聽故事呢。

■■同時,想要吸引孩子聽故事,靠指令是不行的。除了故事本身是否精彩之外,講故事的語氣和動作也很重要。這說明家長是否先投入故事當中。很多時候,要想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吸引孩子,故事本身隻是一方麵,家長講故事的狀態也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家長如果講故事的時候都隻是敷衍,提不起神,對故事也缺乏激情和認同,又怎麼能去影響孩子呢?

■■當然,我也不是說孩子可以縱容孩子的散漫狀態,我隻是說不要輕易說出這樣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的話。能有專心聽讀書的狀態還是很重要的。但這同樣不能靠強硬要求,而要靠無形的引導。除了上邊提到的作為家長自己要真的喜歡上所讀的故事並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外,還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可以把孩子抱在懷中,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捧著書,在該翻頁的時候讓孩子來翻翻書頁。

■■總之,低幼的孩子聽故事沒有什麼必須要保持的狀態,隻要從讀書中感受到了快樂,才是最有意義的。

§§第三部分 老爸們,帶著寶貝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