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僅僅聽聽音頻,缺乏應有的交流,慢慢地也就沒有了興趣。
■■當然,什麼事情都沒有那麼絕對的。故事音頻資料也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隻不過我們應該加以合理利用,為親子閱讀服務,而不是圖為自己省事。
■■一個周五晚上,我回家晚。回到家,看到丁丁正在聽mp3播放器中播放的配樂故事。這是丁媽聽了同事的介紹後,給丁丁下載的,是“聰明豆”繪本係列的音頻資料。這些故事由專業播音員朗讀,聲音動聽,配樂優美,丁丁聽著挺喜歡的。第二天周六一大早,丁丁一睜開眼,就自己打開了播放器的按鈕,讓《馬醫生》的故事縈繞在耳邊;晚上洗漱完,躺在床上,依然是由這幾個故事的音頻陪伴。周日一早照舊,直到把播放器聽沒電了為止。
■■於是,我給丁丁買回了對應下載的音頻的繪本,共5冊。帶回這些繪本的晚上,丁丁一邊聽一邊看,一口氣把5本都看完了。
■■這套書之前,在丁丁4歲多的時候我還給丁丁聽過著名的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的音頻。這個伴隨了幾代孩子成長、帶著北京方言音而又富於親和力的聲音,同樣也給丁丁帶來了快樂。當時給丁丁聽的是“西遊記”係列,丁丁總是會一再要求多聽點。
■■故事音頻為丁丁帶來了快樂,也為我和丁媽帶來了輕鬆。然而,我卻不會經常使用音頻資源的,盡管如今網絡資源和音像產品都挺豐富的,不難尋找。在我看來,音頻資源隻能是親子閱讀的補充,不能作為代替。有些隻是把故事音頻放給孩子聽就算了事的父母,並沒有認識到“親子閱讀”與聽故事錄音的重要區別。
■■第一,“親子閱讀”的關鍵之一是“親子”,父母參與、與孩子互動,都會對孩子形成無形的積極影響,這一點毋庸多言。
■■第二,“親子閱讀”的關鍵之二是“閱讀”。閱讀,就不是僅僅“聽故事”那麼簡單。二者的基礎是不一樣的。“聽故事”並不強調是基於書麵語。比如過去不識字的人聽評書,就是聽故事。但那不是“閱讀”。而親子閱讀中,雖然學齡前的孩子更多要依賴家長把文本讀出來,但依然是用耳朵來“讀”用語音傳遞出來的書麵文本。
■■第三,閱讀活動往往有明確的目的和規劃。即使未必提前沒有對故事文本進行過分析和閱讀準備,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往往隨著孩子的發問,而伴隨著互動和討論,這也是單純使用故事音頻不能達到的效果。
■■第四,故事音頻往往有配樂和音效,這在吸引孩子、營造氣氛的同時,其實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想象空間。本來應該由孩子在去填補的內容,都被滿滿的聲音占去了。
■■因此,故事音頻不是不能使用,但是不要為了自己省事,而用故事音頻代替與孩子一起閱讀,那樣,我們會在無形中失去很多東西。
■■一個孩子從沒有出聲的時候,就會被父母的聲音包圍著,特別是媽媽的聲音。這個聲音如此溫柔,會讓肚子裏的孩子平靜下來。等到孩子出生之後,媽媽的聲音就更加直接地遞送到孩子的耳朵裏。這些話可能隻是一些不完整的短短的句子,甚至可能沒有具體的意思,隻是一些感歎。但是,這些聲音那麼熟悉,從而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熟悉最重要,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是否動聽。就像我們去旅行,可能住上豪華而舒適的大酒店,會覺得很新鮮。但是,我們很難在酒店中獲得家的感覺,難以獲得真正的歸屬感。同樣,在一個孩子耳朵裏,不會去刻意區分什麼樣的聲音更加專業動聽,但會對媽媽的聲音有一種天然的依賴和信任。
■■這種感覺在爸爸這裏一般都會削弱不少,但這也主要是和媽媽的聲音相比較而言的。和其他陌生的聲音甚至其他家人來比較的話,爸爸的聲音也是孩子能夠獲得心靈歸屬感的重要基礎。隻不過,做爸爸的要好好珍惜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交流,爸爸的聲音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是會降低的。
■■父母的聲音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這聲音意味著愛。當孩子還在繈褓中的時候,父母把他(她)抱在懷中不可能不發出任何的聲音。這時候,父母不會條分縷析地說什麼有主題的話,而是會用一些充滿了愛的詞語來傳達此時對孩子的喜愛。甚至都不需要什麼具體的語言,隻是發出一些溫柔的聲音,但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聲音中的那種濃濃的愛。
■■這種父母之愛是有魔力的,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幸福的種子。當這種聲音與那些美好的圖畫書和故事相結合的時候,所傳達出的情感是其他任何專業的、動聽的嗓音所無法達到的。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情感是唯一的,不可缺失也不可替代的。作為爸爸,我在為丁丁讀書的過程中,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圖畫書,講述大兔子和小兔子比賽誰愛對方更多一些。
■■我就設想,如果給孩子播放這本書的錄音,或者是由老師來讀,哪怕聲音再好聽,講得再精彩,但對孩子來說,其實始終沒有切實感受到大兔子的存在。但是,當我抱著丁丁讀完這本圖畫書,並且學著書中的情景和丁丁比著誰的愛更多一點的時候,我就是那隻大兔子。丁丁看得見、摸得著,能夠感受到這種切實的愛。
■■平時我和丁丁在一起讀書的時間多一些,所以丁丁才會稱我為他的“書愛人”,而丁媽則是他的“生活愛人”。其他的家長,也可以參與到讀書的過程中來,和孩子一起聽,一起感受,一起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晚上,丁媽回到家,看到我白天和丁丁一起買的“視覺大發現”係列中的《最後的寶藏》,丁媽也被這兩本書吸引了,而且尋找特定物的速度比我和丁丁都快。比如有一副小島的畫麵,語言提示說其中有一個明顯的核桃殼。
■■我和丁丁苦苦尋找了好一陣子,最後才發現,小島上沒有核桃殼,核桃殼是被放在水中,作為了一條小船,上邊還有一個小孩。當時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小島上,沒有注意那條船的蹊蹺之處。當丁媽拿到這幅畫後,我說:“丁丁你別提醒,讓媽媽自己找找哪裏有核桃殼。”沒過幾秒鍾,丁丁就朝我大聲說:
■■“爸爸,媽媽一下子就找到核桃殼了!”聲音中充滿了敬佩的感覺。
■■還有一次,讀完兒童作家王一梅的童話《小老虎的成長記錄》後進行討論,主題是圍繞“小老虎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寫出以‘厘米’為單位的身體數據,為什麼老師認為他是合格的畢業生?”。丁媽和丁丁的認識是一致的,用丁丁的話來說:“老師知道了他不出動物世界就找到了尺子,說明他的思想力很強。”
■■丁媽解釋丁丁所說的“思想力”是指“智力”。我當然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我進一步和丁丁分析,老師認為小老虎是合格的畢業生,還因為老師認為小老虎成了一個懂得承擔責任的孩子。對此,丁媽表示疑惑,丁丁也不是特別認同。於是我解釋:“泥坑是小老虎自己砸出來的,他知道會給其他動物造成危險,就填上了。老師看重的是小老虎能彌補自己的過錯。”我進一步強調:
■■“爸爸覺得丁丁也是一個懂得承擔責任的小老虎了,因為丁丁在弄壞了繪本後勇於承擔責任。”聽到我這樣解釋,丁媽表示認同,而丁丁也覺得有道理了。
■■以上兩個片段說明,在親子閱讀中,其他家長的參與也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其他家長表現出來的興趣,可以激發孩子對一本書更大的興趣。
■■第二,參與者對一本書或一個故事的觀點,與孩子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無論怎樣對孩子都是重要的。觀點一致,孩子會獲得很大的被認同感;不一致,可以引發孩子進一步思考,為孩子提供另一種想法作為參照。
■■第三,形成一種有別於兩人親子閱讀的開放而活躍的氛圍。這種做法還可以擴展為幾個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參與親子閱讀,不同的家長進行交流,會更有意思。當然,這對家長是不是能夠積極配合的要求比較高了。
■■第四,在必要的時候,其他家長可以配合主持親子閱讀的家長,促進孩子對某種認識的認同和接受。
■■第五,爸爸媽媽、甚至家庭的其他成員都參與閱讀,也是一家人圍坐交流、增進情感的好機會喲。
■■好口才培訓班:大聲讀才好聽
■■先不說親子閱讀,就算是自己看書,是不是讀出聲音來,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喜歡看小說的人可能有這種體驗,當看到一段很精彩的地方時,是不是會有讀出來的衝動呢?而且,這樣的時候是不是很想為別人讀出來分享呢?這就是出聲讀書的魅力。聲音會賦予文字一種立體的質感。如果是故事性的文字,一經讀出來,人物的形象似乎也很容易就立體起來了。
■■我是喜歡朗讀的,這種偏好與我小學時的班主任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小學五年班主任一直沒有換,那是一個當時已經並不年輕但是非常有活力的女老師,喜歡鮮豔的衣服,像很多小學老師一樣愛訓人但也愛我們,喜歡和我們一起唱當時剛流行起來的小虎隊歌曲,和我們一起用善意的外號稱呼某個學生。
■■她也是我們的語文教師。直到今天,20多年過去了,她課堂的很多情景我還有記憶。我記得我們用一整節課時間討論琥珀中的小蟲子是怎麼被裹到鬆油中的;我記得她讓全班把我對兩個詞語的解釋作為標準答案一字一字記下來,使我受寵若驚;我還記得她要大家寫作文不要再用“小紅”“小明”之類沒有新意的名字,起點有創意的名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為我們朗讀一篇叫作《七根火柴》的課文。那是一篇抗戰題材的課文,講述一個身受重傷的老兵如何用最後的生命鼓勵小戰士。
■■當時,我們的這位語文老師讀著讀著竟然哽咽起來,沒法子讀下去。當時全班都安靜下來,就連平時最淘氣的孩子都默不作聲。正因為她動情的朗讀,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篇課文中插圖在什麼位置,還能感受到當時課堂上的氣氛。老師朗讀的聲音和激動的淚,無疑是對我們幼小心靈的一次洗滌。
■■後來我自己也成了教師,並且也很喜歡朗讀,雖然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朗讀訓練,但聲情並茂還是做得到的,學生非常喜歡聽我朗讀。甚至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覺得頭疼的文言文,隻要我說“我給你們讀一遍”,學生們也會坐得直直地傾聽。這不是說明我讀得有多麼好,而是朗讀本身的魅力。
■■不誇張地說,朗讀有時可以代替複雜的教學設計發揮作用。我曾經用若幹個課時為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朗讀《北大往事》中的篇目,學生們被生動幽默而又充滿文采的文字逗得哈哈大笑,以至於鄰班的學生羨慕、任課老師抗議沒法上課。不久,我發現不少學生在有意模仿《北大往事》中的寫法和語言感覺,而且一些學生寫得還蠻有模樣呢。
■■而我之所以會讀這本書給學生聽,和一位教授的影響有關係。上大學時,很幸運遇到教育美學研究開山者周義先生教授我們文學理論。當時,他就是這樣做的。我隻是把他當時的課堂氛圍盡量移植到我的課堂上。而周義先生當然不僅僅為我們朗讀《北大往事》中的篇目,更會為我們朗讀各種各樣的東西。
■■比如有一次,他隻帶著一份《中華讀書報》就來上課了,課上內容就是為我們讀報上登載的一次學術會議的發言記錄。一邊讀,一邊發散開思路,將有關的學者、理論和發展現狀一一細數。當時我覺得這樣的課堂真是很酷!
■■以上點滴,都是想說明一個意思:讀書,出不出聲是很不一樣的。我們要讀的書很多,當然不可能所有的書都出聲朗讀。但是,一些我們真正喜歡的,想把它們印在心中的,不妨出聲讀出來吧,那才有味道。也正是如此,如今還有作家喜歡用朗讀的方式向讀者介紹自己的新作,也有很多人喜歡參加這樣的朗讀會,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通過聆聽來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不是用眼睛閱讀。
■■過去,大人們誇孩子喜歡用“老實巴交”這樣的詞句,而多說話則不是一件非常被提倡的事情。這種觀念由來已久。《論語》中就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滿口討人喜歡的花言巧語,滿臉的偽善神色,這種人是沒有什麼仁德的。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達到“仁”的要求呢?《論語》中還有一句話“剛、毅、木、訥近仁”,其中,“訥”,就是“木訥”,意思是說話遲鈍。孔子的本意,我想也不是要大家都不會說話,看起來傻乎乎的。但是,兩千多年影響下來,人們卻真的就覺得那種不太會說話的才是最可靠的。
■■可是,時代不同了,現代社會越來越要求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語言交流的能力,不能再“訥”了。於是,堅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們越來越著急了。怎麼辦呢?於是一些口才訓練班很“體貼”地出現了。有很多家長趕緊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口才訓練班去學習鍛煉。這種班我沒有真正接觸過,不敢隨便亂講。但是,從網上看到的各種家長的講述中,我也大致有了一些了解。看過一個媽媽的講述,對我觸動挺大的,說的是她把孩子送到這種口才訓練班,結果不久孩子被罰站了。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沒有背誦下來古詩。
■■我不知道這樣的口才班課程設置是怎樣的,但如果僅僅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沒有背誦下來古詩就要罰站,我隻能說這是胡鬧!那麼,在利益驅動下,如今有多少這樣的口才班呢?如果孩子上這種班,就是為了背誦幾首古詩,能夠讓家長在別人麵前炫耀一下,但卻要承受罰站、被罵甚至挨打之類的懲罰,孩子怎麼會學會自信地去表達呢?
■■其實,隻要父母堅持為孩子讀書,造就好口才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想要會說,先要會聽。經常有人在孩子旁邊有條有理地、不徐不疾地、富有感情地說話,會漸漸在孩子腦中形成一種關於表達的立體的印象。怎麼叫“立體”呢?就是說,孩子漸漸學會的東西是全麵的:說什麼,怎麼說,用什麼語氣,表情應該是怎樣的,聲音應該是大還是小,怎樣表達才夠準確……這些,恐怕不是那種口才班能夠教給孩子的。
■■我們在丁丁一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讀書給他聽了。丁丁的耳朵長期“泡”在豐富多彩的優秀語言中,自然受到了良好地影響。同時,在聽讀故事的同時,他不是被動,也會參與到書的內容中,不知不覺提升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原來,我隻是給丁丁讀書,每天都讀,成了一種習慣,但沒有認真想過這丁丁的表達能力又怎樣的作用。後來,在丁丁和其他孩子玩的時候,我漸漸發現了一些令我注意的細節。比如丁丁5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在公園玩沙子,後來又來了一個男孩。兩個孩子自然就玩到一塊兒。兩個孩子在一塊兒,就聽丁丁一直在說這說那,原來是對怎麼玩的安排。漸漸的,那個不怎麼說話的男孩也就按照丁丁說的步驟和方法一起玩起來。其間,聽到那個男孩指著沙子中的一個玩具喊“床”,但看那玩具的形狀才知道,他想要的是“船”。而此時的丁丁,早就不存在前後鼻音和平卷舌音混淆的問題了。這與他從幼兒園到家裏所接觸的發音標準的語言環境自然是有關係的。
■■是為孩子讀故事,還是講故事呢?我有一個同事,是一個很願意和孩子享受親子閱讀時光的媽媽。她喜歡采取給孩子講的方式。也就是說,先把故事好好地看一遍,消化一下,然後變成自己的語言,再講給孩子聽。我問她為什麼不直接讀給孩子聽呢?她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她覺得講給孩子聽更生動、自然;二是她講故事的時間是在孩子睡前,他們養成了關上燈聽故事的習慣。
■■我主要是為丁丁讀故事的,但是這並不表明我完全反對這個同事的做法。
■■究竟是讀還是講,我覺得是因人而異了。我的這位同事,平時聊天的時候就風趣幽默,富於感染力,估計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也會添枝加葉,任意發揮,想來效果是不錯的。如果硬是要她讀故事給孩子聽,可能效果還未必好呢。
■■當然,我想如果她一直為孩子講故事,勢必不會一直這樣“講”下去,總得有讀的時候。因為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接受的故事越來越長,每天聽故事的內容漸漸增多,作為家長,特別是每天還有自己工作要做的家長,是不可能再把要講的故事都消化完再講給孩子的。那樣的話,家長豈不是要成為一個像單田芳先生那樣說評書的人了?
■■另外,我之所以不選擇“講”故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用“寫下來”的語言去影響孩子。為什麼不說是書麵語,而強調是“寫下來”的語言呢?因為故事中的語言其實也未必是“書麵語”,而是朝著口語表達的特點去寫的,目的就是要在“讀”的時候,也造就一種“講”故事的語言感覺。比如丁丁挺喜歡的任溶溶先生的童話代表作《沒頭腦和不高興》,那是典型的基於口語的帶有幽默氣質的表達方式。
■■然而,當語言被“寫下來”的時候,即使它是口語風格,作家會認真斟酌表達的條理、層次、準確性和表現力等各種因素。這樣的語言被孩子學去,潛移默化中也會形成有條有理、講求質量的表達習慣。而在一般的口頭表達中,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在沒有必要準備的時候說出的話往往摻有不太準確、不太清晰的成分,這對正處於語言表達能力形成中小孩子來說,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說到底,為孩子讀書,並不是要讓孩子說話“文縐縐”,而是讓孩子形成表達準確、層次清晰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