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僅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也會讓家長從中收獲驚喜和幸福:
■■當孩子依偎在父母身邊一起讀書的時候,濃濃的親子之愛也在不斷生長。孩子會漸漸長大、會走到很遠的地方,但共同的讀書記憶,會把孩子和父母牢牢地係在一起。
■■陪伴孩子讀書,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書,可以成為父母教育孩子好幫手。
■■投入純真、美好的童書中,父母同樣可以找到久違的樂趣、獲得更多的啟迪。
■■當我們讀童書的時候,是不是僅僅為給孩子讀才讀?如果是這樣,說明我們低估了童書。
■■童書中藏著我們每個人都曾擁有過的童年的秘密、豐富的智慧和有趣的想象力,能夠為我們帶來回憶和樂趣。
■■熱愛童書吧。熱愛童書,讓我們返璞歸真,在喧囂的生活中獲得心靈的愉悅!
■■字裏行間傳遞濃濃的父愛
■■過去我當老師的時候,不少家長常會要我和他們的孩子聊聊,他們說自己的孩子跟自己沒有話說,也不願意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父母,更願意同朋友去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很能理解家長的那種無奈而又焦急的心境。然而,我想說:當家長在孩子已經成為少年的時候才意識到孩子和自己沒有話,應該檢討的是家長自己。當孩子幼小的時候,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和孩子有過頻繁且充分的交流呢?
■■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很纏家長的,所有或淘氣或乖巧的舉動都希望爸爸媽媽看到,並表現出足夠的興趣。丁丁在基本會說話之後,每天看到我回家,幾乎從來不變的問話就是:“爸爸,你有沒有給我帶好東西?”我當然不會天天帶他所想要的“好東西”,比如小孩喜歡的食品、玩具等等。但是,我不會就此覺得丁丁是個隻喜歡“要東西”的孩子。其實,平時隻要和他講明道理,他並不是什麼都非要得到的。在我看來,每天他一開門就問我“有沒有帶好東西”,其實是對爸爸想念和依賴的另一種表現。這個時候我會蹲下來,抱抱他,親親他,送他新租借的繪本或是新的故事書。當然,每隔一段時間,我也會給他帶一點他喜歡的“好東西”——一塊小蛋糕,或是新的建築紙模型。這時候,丁丁會“哇”一聲感歎,很滿足的樣子。
■■總之,要重視孩子的感受,懂得陪伴他們,理解他們的想法。可惜,我發現不少父母不善於欣賞孩子,也沒有耐心陪在孩子身邊。麵對孩子一起玩兒的要求,往往簡單地說一句“自己玩兒去吧”就算了事。如果是這樣,就不要怪孩子大了之後不理自己。
■■不過還好,現在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了,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僅愛孩子,還理解陪伴對於培養愛的重要作用。現在有很多教爸爸媽媽如何陪伴孩子的書,比如說各種各樣的親子遊戲類的書,著實很有用處,這會讓父母從中找到許多方法,和孩子在一起玩兒。不過,現在的爸爸媽媽們都很忙,上班也不輕鬆,要每天堅持和孩子一起玩上一陣子,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何況,孩子從幼兒園或是學校回家來,精力也已經消耗了一大半,即使家長願意陪著孩子一起玩兒,孩子也未必有那麼高的興致了。
■■而陪伴孩子讀書,則是一件很容易做到而且不費體力的事情。陪孩子讀書,從形式上很簡單,簡單到對於家長來說不用學。隻要一個動作就好,那就是讓孩子依偎在我們的身邊,聽我們讀書。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習慣在媽媽和爸爸的懷中聽故事,看圖畫書,這個孩子獲得的愛是充盈的,飽滿的,充滿安全感的。當孩子依偎在媽媽或爸爸的懷中一起看書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聲音,還有體溫,這些感覺上滲透的,就是愛。
■■如今很多東西則是要把孩子從父母身邊“拉開”,最可怕的就是電腦遊戲或智能手機。據我了解,不少爸爸會陪伴孩子玩電腦遊戲和手機遊戲,以為這樣自己過了癮,還盡了做父親的責任,兩全其美。真的是這樣嗎?不妨認真想想,在孩子身邊玩電腦遊戲的時候,孩子和爸爸有深入的交流嗎?孩子除了需要爸爸在遊戲方麵支招之外,是否有興趣在玩興正酣的時候和爸爸推心置腹地聊上幾句呢?而有朝一日,當孩子玩得比爸爸還好的時候,他還那麼有興趣和爸爸一起玩電腦遊戲嗎?所以說,陪孩子玩電腦遊戲或手機遊戲,真正在“交流”的其實是人機之間,而親子之間其實沒有實現有效的交流。
■■而讀書不是這樣。讀書可以讓孩子安靜地依偎在我們身邊,聽我們讀書中的故事,和我們看美麗的畫麵,一起聊感興趣的話題。這種交流建立起的是穩固的紐帶,把孩子和父母緊緊地連在一起。而且,對於爸爸來說,我覺得意義更加重要。以我來說,丁丁4歲半之後,和他媽媽依舊黏在一起,從不覺得厭,但可能出於“同性相斥”的原因吧,他卻不怎麼喜歡讓我抱,除非是在外邊玩累了,才會纏著我抱。不過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卻是例外。讀書的時候,是那麼自然而然的,丁丁就願意讓我摟著他,一起靠在枕頭上,看著書頁。這樣的時候,丁丁甚至會很“慷慨”地鑽到我的被窩中和我讀書,那感覺幸福極了。
■■當孩子長大後,雖然不會再依偎在我們的懷中,但我相信,那些溫情脈脈的感覺是紮根在心中的,孩子的心靈是長久地“依偎”在父母這裏的。所以,在我的意識當中,並不是我為丁丁讀書,而是我陪著丁丁讀書,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的並不隻是孩子,我從中得到的快樂和幸福可能更多。
■■悄悄看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幼年的孩子,看似簡單天真,實際上不是那麼容易了解的。有一本很出名的書,叫作《哲學與幼童》(“美” 加雷斯·皮·馬修斯),就是通過一個個案例,來說明在兒童看似幼稚的想法中,其實包含著成人思維所沒有的奇特的哲學智慧。可見,不能小看孩子的想法,他們可不簡單呢。孩子的精神世界雖然豐富,但他們還不會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因此就需要父母更加細心地關注他們,用有效的方式了解他們。
■■於是,我發現,書往往可以成為一扇窗戶,幫助我們悄悄看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書就是我走進丁丁心靈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比如有的書,我猜丁丁未必喜歡看,但為了擴展閱讀視野,也就試著給他看看,反而能引起他的興趣。
■■還有的書則恰恰相反,我自認為他會喜歡,但卻可能沒有引起他很大興趣。每當這兩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對孩子其實還有許多不太了解的地方呢。
■■印象比較深的是讀《親愛的小魚》的情形。
■■帶回這本繪本的晚上,丁媽先自己陶醉地看了一遍。正在旁邊玩耍的丁丁,雖然一邊擺弄著手中的玩具,沒有正式跟著丁媽細細看,眼光卻始終在書上麵,並且聽著丁媽朗讀上麵的文字。我吃完飯後,正式給丁丁讀這本書。這本繪本的頁數和文字都很少,一會兒就看完一遍,我就給丁丁讀了兩遍。書中以小貓獨語的方式講到,小貓養了條魚,非常喜歡它,每天照顧它。後來小魚越養越大,魚缸不再裝得下,小貓就把它放歸海中,從此日夜等候,最終等來了長大的魚帶著它到小島上,一起快樂地生活玩耍。最後一幅圖,是岸上體形依舊的小貓和水中的大魚親吻的樣子,非常可愛。我想,也隻有法國人這麼喜歡描繪接吻吧。
■■丁丁聽我讀這繪本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情和舉動,似乎沒有受到什麼觸動。但是第二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當時剛過5歲,還不喜歡認字的丁丁竟然很開心地和丁媽一起認字呢,而“教材”就是《親愛的小魚》。可見丁丁對這本繪本印象之好。吃飯的時候,我問丁丁在這一次拿回的四本繪本中,最喜歡哪一本。丁丁先說的是《石頭湯》。這倒是和我起先的想法是一致的。
■■但是,又改口說,最喜歡的還是《親愛的小魚》。當晚睡覺前,我問丁丁今天晚上讀什麼書,丁丁還要聽《親愛的小魚》。我說這本書很短,要不要再讀點其他的。丁丁說:“那就讀兩遍。”
■■又過一天,晚上睡前丁丁要看的還是《親愛的小魚》。於是我把《親愛的小魚》放在他的麵前,丁丁就自己翻看。我說:“你不是已經會讀了嗎?給爸爸讀一讀聽。”同時我還拿來了錄音筆。丁丁對這個電子設備感興趣,就念了一頁,然後就吵著要聽聽。我也沒有要求他接著讀,而是給他回放。丁丁一聽自己的聲音,感覺很新鮮,就表示要全本讀一遍錄下來。於是,他真的就完整地讀了一遍,隻有個別地方我進行了提醒。讀完再回放,丁丁聽得饒有興致。
■■丁丁讀完,一再囑咐我不要把這個錄音刪去,想聽就能聽。後來,我還把丁丁讀《親愛的小魚》的錄音配了音樂放給他聽,小家夥的眼中亮亮的。
■■如果沒有《親愛的小魚》,我這個自以為了解孩子的爸爸不會如此真切地體會到丁丁的內心其實還有如此安靜、如此細膩的一麵。他自己讀《親愛的小魚》時候的那輕柔、動聽、純真的聲音,著實把我打動了。
■■以上隻是一個例子。在為丁丁讀書的過程中,丁丁經常會讓我感到這樣的意外:哦,原來這小家夥還會喜歡這樣的書呢。慢慢的,我終於認識到,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隻要是好書,都有吸引他們的可能。反倒是大人,可能會存有認識上的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久而久之,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暗示,覺得自己隻能是某種類型的人,而不具備其他的可能性。
■■通過為丁丁讀書,我本來不好的脾氣也漸漸轉變過來。我這個人的性格表麵上看起來不溫不火,其實也有比較急躁的一麵。丁丁小的時候,我曾經對丁丁有過很缺乏耐心的舉動,甚至也打過他。是每天的讀書時間提醒了我:要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要衝動。當孩子讓你不解甚至令你發火時,很可能蘊含著你並不了解的另一麵呢。發火、甚至舉巴掌,隻能讓孩子關上本來向你打開著的心靈之門。
■■成為孩子心中的“Superman”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能夠在孩子的心中樹立一種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偶像。但是,不少家長選擇樹立自己形象的方法卻是有問題的——高分貝的訓斥,甚至是拳腳相加。更有一些虎媽狼爸,幹脆把體罰作為教育手段,信奉所謂“好孩子是打出來”的信條。有一則報道就很令人震驚:一位“狼爸”讓犯了點錯誤的6歲的女兒連續跑了幾個小時,結果把孩子活活累死了。這位爸爸最終要麵對虐待兒童的法律指控。
■■有一些爸爸媽媽,很有耐心,經常會拿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這當然是很不錯的,隻不過父母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能隻是在玩兒,安靜而深入的交流還是要有的。如果隻是玩耍,家長同樣無法在孩子心中樹立足夠持久有魅力的形象。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家長”的認識將會立體豐富起來。他們不會滿足於每天回到家看到的隻是另一個大玩伴。
■■除了和孩子一起玩兒,和孩子一起讀書就是最好的選擇。
■■讀書是有趣的,和孩子一起讀一本好書的快樂不亞於和孩子痛痛快快地一起玩耍一場。同時,書又是充滿智慧的。當父母能夠經常為孩子挑選來讓孩子愛不釋手的書籍時,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就會形成一個認識:爸爸媽媽帶回的書那麼有趣,他們看過的書真的好多啊,他們真的好棒!
■■這種作用對於做爸爸的來說可能更加重要。因為孩子和媽媽有一種天然的密切聯係,懷胎十月形成的那種內在的相互吸引和相互依賴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包括爸爸。相比較之下,孩子接納爸爸則是一個由“陌生人”到“熟人”再到“親人”的漸進過程。對一些爸爸來講,可能直到孩子大了,也依然隻是“熟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人”。甚至,連“熟人”都算不上。
■■所以,做爸爸的其實更需要向孩子“介紹”自己,宣傳自己,才能獲得孩子與自己的親近。可是,很多年輕的爸爸雖然在社會上很是風光,朋友一大堆,跟誰都能侃侃而談,麵對自己的孩子卻寡言少語,找不到共同話題。這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呢?也許很多年輕的爸爸都會說“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就要為家庭打拚”,姑且不論這種想法多麼有問題,隻需設想一下:在孩子成長中做爸爸的總是“缺席”,那麼,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做爸爸的想要跟孩子聊一聊,談談心,那時可能就會發現,孩子的心靈之門已經很難打開了。
■■因此,無論多麼忙,無論事業多麼成功,作為父母——特別是爸爸,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才能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真正成功的、有魅力的形象。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是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對爸爸在社會上多有地位多麼有錢往往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在乎的隻是爸爸是不是愛自己,是不是關注自己,是不是願意陪伴自己。我原來當老師的時候,曾經被一個男生的一篇作文感動過。那篇作文從文采的角度看並不出色,但是,那孩子用簡單樸素的文字所記述的童年最深的記憶,是他的爸爸騎著摩托帶著他和媽媽時,他夾在爸爸雙臂之間的那種溫暖。你看,在一個孩子心中,爸爸的重要不在於他是不是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而在於是不是能夠給予孩子愛、溫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