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璧》是清人金纓編輯的一部格言集成。金纓,字蘭生,清朝道光、鹹豐時人,他遍覽群書,凡遇名言佳句便記錄下來輯為《覺覺錄》,後因《覺覺錄》篇幅浩繁,刊刻費用巨大,又在此基礎上取其精華選編為《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共分為學問、存養、持躬、養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言、悖凶十一類,內容廣博,意蘊深厚,涵蓋了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麵,反映了傳統社會的道德觀念。各個時代的思想精髓都有所包羅,厚重睿智的思想通過簡練的話語得到了明晰的呈現。此外,它的篇類編排也體現了一定的內在邏輯和順序。除了最後兩章的“惠言類”和“悖凶類”屬於“善言善行”和“惡言惡行”的分章總結外,前九類大體上遵循著宋代以來君子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脈絡。
雖然全書分有十一類,但是每類的首要思想都是在告誡人們要立德為先、修身為要,即無論做什麼事,先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這種立德修身又不是靠空談得來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不斷約束改進自己來實現。比如“學問類”主要討論“治學修身”的問題,開篇便提出“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肯定了“第一人品”即立德修身的重要性,更指出“第一人品”的最終養成,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學習輯有先賢言行和教誨的書籍中得來。
《格言聯璧》成書於清朝中晚期,書中的許多格言側重生活實際,直至今日仍不失實用意義。“養生類”中的格言以中醫理論為依據,對當下人們保養身體仍大有幫助。“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等章對人們為人處世方麵的指導和告誡,對現代人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不過,因編者無法超越所處時代的局限,書中的“因果報應”等思想帶有迷信色彩,我們在吸取書中精華的同時還要擯棄一些不符合客觀認知的思想。
金纓輯錄《格言聯璧》的工作始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鹹豐元年(1851)刊刻印行,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刊。民國時期,揚州張瑞曾對該書詳加校訂且“兼用褒貶圈法,標示其當法當戒者”,印光大師為其撰重刻序。本書以《格言聯璧》的現行通行本為基礎作了整理和注釋,由於個人學力有限,如有錯訛之處,還請廣大讀者給予指正,在此深表感謝!
馬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