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紛爭(1 / 3)

南元1224年

經過十年混戰的春秋大陸,終於出現了一點和平的曙光。其原因是因為:上百個實力弱小的國家早就已經不存在了,而在這場混戰中生存下來的國家隻剩下屈指可數的四個,分別是:南唐,西蜀,東齊,北晉四國。

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其中:

南唐被稱為魚米之鄉,自古以來一直是春秋大陸的糧食供應基地,民豐物足,是四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盛的國家。並有長江天險在亂世中保護著這一片世外桃園。但是由於南唐統治者自來以德立國,重文輕武,社會風氣恬靜,不爭;在屢次兵敗於他國後,各任國主都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雄心,而滿足於偏安一隅,縱情歌舞,享受榮華。一遇外敵入侵,往往求和了事,雖然耗去不少錢糧,但是對家底殷實的南唐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現任國主李太更是為避它國兵鋒,把都城從建業內遷進了杭州。其軍事力量,也是四國中最弱的。但是幸運的是,南唐國力殷實,再加上基礎教育的大麵積普及,人人讀聖賢,而心懷忠君之心,在這多事之秋,卻有無數忠君之士,為國家挺身而出,多次救國家於危亡。南元1220年,在北晉的強強攻下,南唐國境70,的國土淪陷,但是北晉卻沒有在這裏占住腳,神出鬼沒的當地豪傑不斷聚縱起事,利用南唐多水網的有利地形,將北晉的騎兵困在原地動彈不得,保衛了皇城杭州的安全。北晉軍隊後因支援本國與東齊的大規模會戰,而不得以北撤,南唐各路勤王尾攻擊,最後光複南唐全境。所以,所有的人都知道,南唐政府或許是各國中最弱的,但是由於其國民內斂,堅韌的性格,其統治地位反而是最穩固的。

西蜀地處戰略要衝,向來以把握進出天下的鑰匙而自豪。雖然受地理限製,在國家實力上無法於其它三國相爭,但是西蜀國主劉漢,深得百姓愛戴,雖然西蜀國多次對外征戰,戰果不利,但是憑借其險要的地勢,在這半壁江山上,占盡地利人和。沒有人能有能力,在這裏挑戰西蜀國的權威。正是因為這樣,在春秋大陸百國征戰的十年間,沒有一兵一卒侵犯到了西蜀的領土,這裏也成為戰火連綿的春秋大陸上唯一一個沒有被戰爭蹂躪的國家,普通人心中的當之無愧的避風港。在這十年中,不但國家經濟沒有因為戰亂而受到損失,更因為大量難民及其財產的湧入,帶來了充足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在短時間內極大的提升了西蜀的實力,使得這個一直緊守疆域的小國,不但沒有在混戰中消亡,反而趁機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在混戰之後,登上了四大國的位置。

東齊背靠大海,以漁鹽之利而聞名天下。現任國主林白,更是雄心勃勃,利用漕運之捷,海運之便,大力鼓勵發展商業,積極與他國貿易。東齊的商人遍布整個大陸,哪裏有人居住哪裏就有有會說東齊方言,所以被稱作“天下商人”。這些商人不但通過貿易經商給東齊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名望的商人,往往還擔負著為東齊收集情報,引進技術,網羅人才的重任。正因如此,東齊不但有了雄厚的資本發展軍事,其兵器的先進程度也在十年混戰中讓許多嗜血的國主望而卻步。東齊的軍隊數量為四國最少,但是裝備精良,正所謂:一騎當千。這也是為什麼,在十年混戰中,東齊受到的侵犯最多,卻越戰越勇,越戰越強,最終從一個邊陲經商小國,最終發展到能和北晉一爭高下的地步。

北晉是四大國中,實力最強勝的國家。春秋大陸的十年混戰,最先就是由北晉現任國主木達葉,征服天下的野心開始的。它擁有最遼闊的土地,最多的人口,最豐富的礦產資源再加上彪悍的民風,和嚴明的律法使得北晉很輕易的就能召集到百萬雄兵,對它國進行軍事打擊。無數稱雄一時的大國,紛紛覆滅在它進攻的號角聲中。其最精銳騎兵部隊——“狼騎衛”更是令天下諸侯膽寒。在那場血腥的記憶中,一萬打著狼頭旗的北晉騎兵,以損失三千人的代價居然把敵人十三萬的精銳甲士,殺的血流成河,屍骨無存。此後更是所向披靡,天下振動。自此,即使是最勇猛的軍人,也失去了和狼騎衛對抗的信心,各國更是對北晉充滿了敬畏,要知道,這樣的精銳之師,北晉一共有五萬。國主親衛三萬,戍守邊疆兩萬。這樣強大的戰力,在十年混戰中,也隻有西蜀的雄山,南唐的闊水,阻擋了它的腳步;而一向以先進兵器,以少勝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東齊強兵,傾全國之力,也不過是和勉強它打了一個平手而已。最終,兩國都承受不起這種勢均力敵戰爭的瘋狂消耗,不得不休兵議和。他們雖然互相虎視眈眈,但是十年的列國混戰極大的消耗了多年積累的國家實力,兵殘糧缺的現狀,使的這些雄心壯誌的國主們,不得不從征服列國的美夢中清醒過來,認識到僅憑現在的實力無法奪取天下,所以不得以暫且休戰,簽定城下之盟,劃分邊界,確定勢力範圍,修養生息,積聚實力,視機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