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感言,湊字論道(2 / 3)

家族,宗派,等級劃分:家族,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一品之上還有帝品家族和尊品家族。宗派劃分為:不入流勢力----------入流勢力---------三流勢力---------二流勢力---------一流勢力---------頂級勢力---------聖級勢力---------神級勢力。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麵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麵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麵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曆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隻見到其中的一麵。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隻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麵“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以下是本人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裏“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恒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